那是南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冬月的一天。在株洲,闽学派和湖湘学派的宗师朱熹、张栻,立于凛冽的寒风中,衣袂飘飞,依依揖别——演绎了著名的“朱张分袂”。
这年八月,一代大儒朱熹从福建崇安启行,往潭州(今长沙)访问岳麓书院山长、湖湘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栻,两位大家对一些学术上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岳麓书院切磋达两个月之久,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以朱熹为代表的闽学派和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大汇合。十一月六日,朱熹与张栻一起从长沙出发,同游南岳。十日,朱张同登南岳衡山,十九日离开返回。二十三日,至株洲,停留一宿。二十四日,朱熹与张栻作别,“解袂槠洲”(朱熹:《祭张敬夫殿撰文》),朱熹取道东归,张栻西还长沙。朱熹写诗答谢张栻说:“劳君步玉趾,送我登南山。南山高不极,雪深路漫漫。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明当分背去,惆怅不得留。”元代,谢鲁一在建宁港南岸建亭,纪念朱张株洲之行,欧阳元题额,曰“分袂亭”。
1918年南北战争,株洲遭遇兵祸,正街被焚为平地,分袂亭亦未幸兔。后镇民凌澍臣倡首重建,且比过去更为雄壮。亭分三层,盘旋而上,重檐飞角,琉璃屋面,在阳光照射下,金碧辉煌。“分袂亭”三字和门联均为清代举人雷飞鹏所写。门联曰:昔贤离别地,历代感萦怀。当时,分袂亭是株洲最高建筑。
抗日战争爆发后,株洲警报台设在亭的顶楼。在亭顶敲击铁块,全镇可闻。1944年日机轰炸株洲,分袂亭再次罹难,被炸掉顶层,留下一层和二层。后来,一、二层亦被拆毁,亭址所在,被建成了居民住宅。
分袂亭两建两毁,在株洲再也见不到它的身影。国家羸弱,民族危亡,决定了分袂亭的命运。这一晃就是七十二年过去了。2016年,株洲市修建河东湘江风光带,分袂亭又屹立于株洲街头。还是江岸水滨,不过移至湘江东岸,还是三层重楼,不过更加高大,还是飞角重檐,不过更加辉煌。亭前广场上,矗立着朱熹与张栻的雕塑,衣袂飘飘,依依惜别。临河一线,茶楼酒肆,垂柳依依,更为人们怀古抒怀、殷殷话别,提供胜似朱张的情境。
来源:红网
作者:易武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