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渌口区:群防群控 “螺口夺粮”

红网时刻新闻4月13日讯(通讯员 肖霜)当前,正值春耕时节,在渌口区南洲镇昭陵村,有细心的村民发现,田间地头、水渠里密密麻麻布满一簇一簇粉红色的“花”,看上去像一颗颗桑葚。

福寿螺卵。

“这是福寿螺的卵。”拥有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田汉招,看到这些神似桑葚的怪花的时候,就不禁皱起了眉头。

福寿螺。

福寿螺在渌口区各镇均有分布,其繁殖能力惊人,食量大,会蚕食禾苗的茎秆与叶子,危害不言而喻,稻农不堪其扰。

福寿螺为何会泛滥成灾?渌口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表示,福寿螺繁殖能力超强,每年3月至11月为福寿螺繁殖季节,雌螺交配后3天至5天开始产卵,每次产卵200粒至1000粒,一年可产卵20至40次。眼下,气温上升,福寿螺繁殖速度加快,下雨时节,河道、水渠、池塘里的福寿螺会顺水传播,也会随灌溉水进入秧田。

怎样群防群控,“螺口夺粮”?渌口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表示,一是清淤铲草。冬季结合冬修水利,整治沟渠,清除淤泥、杂草,破坏福寿螺越冬场所,降低越冬螺的成活率和冬后的残螺率;二是人工清除。在春、秋季福寿螺产卵高峰期,在稻田中插些竹片、木条等,引诱福寿螺在这些竹片、木条上集中产卵,每2—3天摘除一次卵块并进行销毁,平时结合农事操作捡螺、消灭卵块;三是拉网拦螺。重点田块在河边或沟边拦网,防止福寿螺顺水传播;四是生物防控。推广水旱轮作“稻—油”模式、“稻—鸭”共生模式,在水稻移栽后7—10天至水稻始穗末期每亩放鸭15—30只;五是药物防治。在水稻幼苗期幼螺高发时采取茶枯防治、生石灰防治和药剂防治。

下一步,渌口区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加强福寿螺入侵监测数据分析,科学发布预报预警信息,不断提升福寿螺防控“早发生、早预警、早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福寿螺数量,保障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护航春耕。

福寿螺与田螺的区别:

【相关链接】福寿螺特征:

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但形状、颜色、大小有差异,记住这四点:黄、脆、扁、大,很容易分辨出来。

1、福寿螺的外壳颜色呈黄色,田螺的外壳颜色则为青褐色;

2、福寿螺壳薄较脆,螺口大,壳口无黑色框边,田螺壳口有黑色框边;

3、福寿螺椎尾较平而短促,田螺的椎尾长而尖;

4、福寿螺个体较田螺大。

来源:红网

作者:肖霜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22/04/13/1111763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