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毕亚炜 杜方江 株洲报道
株洲自古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远古时代,炎帝种五谷,以为民食;遍尝百草,以治民恙。在这样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中,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以下简称“伤科医院”)历经一个多甲子的发展,早已声名远扬。
伤科医院院长吴慧敏。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伤科医院,专访了伤科医院院长吴慧敏,近距离感受传统中医药的“温补”。
见到吴慧敏时,他正坐在办公室里给医院骨干安排相关工作,几经接触,发现他有着一股与生俱来的亲和感,让人感觉格外温暖。细细一聊才发现,他是株洲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株洲市十佳医生,省骨科专委会骨病学组副组长,省康复医学会肢体矫形与康复工程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市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在工作的近三十年时间里,吴慧敏几乎把所有汗水和心血都倾注于中医医疗等相关工作。
传承守业 做强中医产业
1958年建立发展至今的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外形虽有遮不住的古旧,实则活力涌动,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信赖。六十多年来,伤科医院清晰记录下了株洲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与变迁。
1958年,出生于上海中药世家,少年师从上海“石氏”骨伤名家石筱山的施访梅来到株洲,与湖湘“张氏”正骨第五代传人张紫庚之妻林应凡联袂开了家伤科诊所,接骨消痛、治病救人,一时名声大噪。后几经更名,发展为“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
“施氏”正骨创始人施访梅正在为患者做手法治疗。
施访梅融家传、上海“石氏”和湖湘“张氏”正骨三家之长,创新发展,形成“施氏”传统正骨技术,其核心思想为“先识骨骼辨体形,察形摸骨认得清,辩证整复于一法,手摸心会接骨灵”,配合其家传药治技术,形成了独具风格“手法复位,夹板固定,中药外敷内服”正骨治疗理念。尤其是她“妙手仁心,悬壶济世”的中医人文情怀更是为世人所称道,享誉三湘大地。这些在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传承下来,自此形成“施氏”正骨流派。
2020年抗疫期间,株洲市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3.33%,这其中,伤科医院起了主力作用。
2021年夏天,面对强敌“德尔塔”,伤科医院医护人员实行“一天一会诊,一人一处方,三天一调整”,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到100%。采用中医疗法后,所有患者的咳嗽、发热、腹泻等症状明显减轻。
省名中医,伤科医院副院长袁尚锋在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作为中医专家会诊。
“我们可以说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奋勇前进,同时赶上了中医药发展最好的时代。”吴慧敏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发展中医药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正处于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
伤科医院的“施氏”正骨和中医药治技术在推陈出新中回应时代需求,满足民众需要。按照“整体推进、重点培育、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以巩固提升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抓手,医院各方面工作保持着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坚持中医发展方向,推动科研创新,强化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中医展优势 传承发展入“新局”
吴慧敏介绍,上个世纪,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医学争论,一部分医学人士认为中医无用。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医药不断地发挥其作用。“人的认知有限而知识无限,疫情让人们能够客观的评价中医。”。
“中医的发展史就是和疫病的抗争史。”吴慧敏表示,中医3000年文字记载历史里,大小疫情500多次,从黄帝内经到伤寒论再到清代的“温病四大家”,中医积累了很多治疗疫病的有效经验,也总结出很多有效的药方。
弘扬中医药文化。
2003年“非典”时期,我国传染病的防控体系处于初期阶段。在吴慧敏看来,“非典”给我国对于传染病的认识上了非常好的一课。
“新冠疫情暴发时,我们虽然对病毒认识不深,但是对于传染病的认识,我们国家已经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吴慧敏表示,这次的新冠疫情,国家在早期就把中医的预防和治疗结合到新冠治疗全过程中。
吴慧敏说,从第一版到最新版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里,中医中药篇幅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具体。在最新的第八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明确写出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各地可根据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进行辨证论治。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伤科医院一方面主动承接北京、上海、长沙等地优质医疗资源,另一方面,对区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等方面进行个性化、差异化的精准帮扶。“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吴慧敏如是说。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有计划地一步步实现。吴慧敏将人才体系划分为三层:名老中医药专家是医院的宝库和资源,是医院发展的根,是传承的最顶层;中青年专家是中坚力量;青年人是后备生力军。“老先生们年龄都大了,如果不能尽快建立起很好的传承系统,中医药学传承就会受阻,创新发展更无从谈及。”目前,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通过“传帮带”,以“名医、名师、名科”的方式,不断壮大医院中医人才队伍。
守正创新 振兴中医药发展
吴慧敏认为,发展中医,前提是守正,首先要对传统的中医知识理论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用中医的思维指导临床实践。
在伤科医院,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新入职的骨科医生,必须学习小夹板制作和包扎技术。据了解,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在骨伤保守治疗上一般使用石膏托、支具等方式。
“石膏、支具的好处是省事,但是支具价格昂贵,无法二次使用,需要定期更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吴慧敏介绍,伤科医院一般首选小夹板外固定,因为小夹板外固定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胖瘦、骨折的部位及肿胀的程度、骨折的类型自由调整,既能固定患处,又不会妨碍血液循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除了开放性骨折等必须手术外,70%的骨折都采用夹板治疗,如今这种物美价廉的传统中医治疗方法已难见踪影,很多年轻人甚至都没听说过夹板这个词。“中医伤科医院很好传承了这一点,患者对这种治疗方式也很认可。”
创新是发展,现代中医必须要具备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中医不是传统的代名词,它一直是与时俱进的。”吴慧敏说,中医历来是和时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的。
其中标准化无疑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抓手。吴慧敏认为,中医药标准化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对于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规范行业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加快中医药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GPP认证的中药制剂大楼。
“要做标准,我们自己就得有规范化的流程、科学的方法和质量保障体系。”吴慧敏等伤科医院领导层早早就投入到中医药标准的实践中。医院拥有GPP认证的中药制剂大楼,集自主研制、开发、生产、检验为一体。医院着力推动特色专科病证结合专病制剂的发展,已推出伤科外敷散、黄柏芩连散等骨伤系列特色制剂9种,院内协议方30多种,其中伤科外敷散制剂在院使用近50年,已获国家专利。
未来,株洲市中医伤科医院将继续精准对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多样化医疗卫生健康需求的期盼,着力在推进医改深化、增进中西融合、厚积发展动能中展现新的担当,努力为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贡献中医力量,努力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勇于担当、砥砺前行。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毕亚炜 杜方江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