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5月28日讯(通讯员 张威 肖亚南 张媛)“现在路宽了、通了、有位置停车,顾客也多了。”“路边栽上了绿植,经常会下楼散散步。”“有路灯,下晚自习回家不怕。”……
近日,天元区庐山春天附近的居民越来越心安。小区附近路面宽敞整洁,小车整齐停放,行人三三两两,两旁的景观绿植为道路增添了几分绿色与生机,风从远处来,树叶夹道鼓掌。
小路提质改造竣工三年,居民点赞不停。
小路 关于区域的“微循环”
2012年,庐山春天及小区附近陆续建成,为方便住户、商户出行,地产商对这条“羊肠小道”进行修缮,一条连接区域“微循环”的小路初具雏形。
而后几年,随着区域发展,住户、商户增加,风雨过后,小路日显“力不从心”。
“原来这里坑坑洼洼,下雨全是泥和水,回家就像下农村。”居民说起小路曾经的模样。
“路不通、晚上黑、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改造前沿街商户小区居民交通出行最为真实的写照,居民出行不便和交通痼疾问题非常突出。
城市不断发展,这条长期籍籍无名的小路,作用越来越大。其周边有多个小区,商业繁荣,饭店、超市、休闲场所聚集。这条小路是打通区域“微循环”的关键。
小店 浓缩区域经济发展的“窘境”
彭厨饭店于2016年倚路而建,是庐山春天附近改造的“见证者”之一。
“来的进不来,走的出不去,住在这里没法停,堵车成了日常。”彭厨饭店店长廖经理回忆起当初的“窘境”。
她介绍,小路“年龄大”,没有规划,让顾客抱怨难停车,周边住户经常误会他们乱占位。停车、路堵、通行难的压力让这条小路“喘不过气”,也让他们受了不少“气”。
由于改造前道路没有规范,附近居民和顾客随意停车,本就不畅通的小路,变成了杂乱无章的“露天停车场”,不少顾客只能绕道而行。生意红火的饭店与毫无规划的小路就此产生“矛盾”。
此时,这条小路在两个大型小区中间。路宽不足10米,路面坑洼,黄土裸露,破旧的小路已载不动区域经济发展的“车轮”。
小街小巷是拉动区域经济的“最后一百米”。彭厨饭店的故事,浓缩了一条小路对周边生活生产的影响,也再次说明小街小巷多么重要。
小街小巷什么时候改?怎么改?改成什么样?
改造 解决居民的“心病”
街边小店冯老板还记得,2017年12月,看见施工队进场,他很激动,想着烂了多年的小路,终于要修好了。
2017年,天元区开启城市支路及小街小巷建设,18条道路同时开建,这条小路是其中之一。
“当时,这个项目的投资和建设规模都是18条路中最大的。”天元区住建局园区开发管理科负责人介绍,道路改造内容包括道路、交通灯控、排水、路灯、绿化及附属等工程。
可是,让这位负责人没想到,一条660米的小路改造施工却困难重重。
他介绍,由于两个小区已建成,地下管线埋设十分复杂,小路施工就像放大的“外科手术”,要避开错综复杂的“血管”。
“车从哪里走、人从哪里过、店子还怎么开……”一时间,小区住户、小店老板的询问让施工不得不有新的考量。
既要修路,又不能拦路。该路两侧有庐山春天、御山和苑两个成熟小区,上千住户出入都要行走。按照施工标准,城市规划支路建设都以全封闭模式施工,鉴于该路的出行重要性,天元区住建局调整施工方式,采取“半封闭、半通行”施工,以保证居民日常出行需求。
作业期间,施工队与各小区物业协调配合,合理安排住户出行线路。小区住户理解施工难度,减少乘车出行,道路改造在这份“默契”中稳步推进。
历时半年,攻坚克难。这条道路于2018年5月竣工交付。改造后车行道宽12米,两侧人行道各3米,交通管控、照明、绿化、停车位等样样俱全,充分保障周边居民的出行便利、安全。
焕新 打通区域“微循环”
如今,彭厨饭店红火依然,只是门前没有了“停车场”,改造后交通方便,不堵车让客人、居民都舒心。路边整齐规划的停车位让车与路和谐“相处”。
如今,道路干净平整,下雨不积水,冯老板的顾客不再移步别家。
如今,人车分流,灰少了、泥没了,附近居民悠然踱步街头,斑驳树影抚肩,这舒心舒适的一幕,他们已等待多时。
“新里程、桃李苑和大拇指路会相继拉通。”以上负责人介绍,将打造“一横三纵”,持续推动该区域“微循环”的发展。
小街小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市民出行紧密相连。改造小街小巷对于提高城市路网密度及连通性,确保居民出行“最后一百米”畅通、便捷十分重要。城市支路及小街小巷建设工作,获得百姓点赞越来越多。
来源:红网
作者:张威 肖亚南 张媛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