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渌口区:牛产业,让贫困户“牛”起来

霜降时节,古岳峰镇白壁村,暖阳下,道路两旁,所见皆是风景。近年来,白壁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通过“莲鱼”共养等模式,以产业促脱贫,成为白壁村一道亮丽的风景。在这里,风景并非只存于田园山水间,贫困户发自内心的笑才是最美风景。

今年55岁的李明光是株洲市渌口区白壁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小时候,因患骨头结核引起脊柱变形,被鉴定为四级伤残,母亲年老多病,几年前,他又患上了肺气肿,这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作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度十分沮丧。

2016年,李明光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家中田地不多,种田仅够维持基本生活——这也是因病、因残致贫贫困户生活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扭转贫困户无产业、无技术状况,区农业农村局探索实施了贫困户生产奖补政策和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抓住了推进产业扶贫的“牛鼻子”。

奖补政策出台后,区农业农村局第一时间将方案下发、传达至各镇、村,积极组织各镇、村干部入户宣传,根据贫困户产业发展意愿,结合贫困户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发展方案。

在政府的鼓励、支持和帮助下,2018年,李明光养了30余只兔子,享受了贫困户生产奖补3000元等奖补政策,兔子的销售势头不错,2018年,李明光顺利脱贫。尝到甜头的他,又向村上申请自主发展产业——养牛,2头牛犊不花钱就牵回了家。为了教会贫困户养殖技术,区农业农村局还组织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和农技员指导、传授养殖技术。

微信图片_20201030122101_副本.jpg

养殖技术有了保障,那怎样才能源源不断地供给牛饲料?

要想养好牛,先得种好草。在技术指导员的建议下,李明光在自家田地里遍植牧草,形成绿色循环、生态养殖、种养一体化的养殖新模式。

每当晨曦初上,李明光每天照常起来寻草喂牛,黄牛悠闲地吃着青草, 吃过春秋、冬夏,一天天茁壮长大。

“我想自主发展产业,就选择养牛。2018年底,村上送给我2头牛犊。 2019年,我自己又买了10余头牛,养大后,以每头1万5千元左右的价格卖出一部分,收入还是蛮好的。所以今年我又买了10余只牛犊。”截至目前,李明光黄牛存栏10余只,“牛丁”兴旺。另外,销路也不成问题,迎来“牛”市。2020年,李明光总收入为62154元,其中,养牛收入52000元。

微信图片_20201030122627_副本.jpg

据了解,“产业奖补”政策,旨在通过实施“以奖代补”激励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创收。通过产业扶持激发贫困户发展意识,培养劳动习惯,营造产业发展氛围,培育夯实产业基础,推进贫困家庭产业稳定发展,收入持续增长,最终实现贫困户依靠内生动力稳定脱贫致富。

阳光穿透入房,白壁、新墙、新梁。正如“白壁”村名一样,白壁村就像一张待挥墨的洁白壁纸,而李明光用自己的勤劳上进“画”出脱贫致富的蓝图和希望。

来源: 掌上渌口

作者:肖霜

编辑:龙琦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20/10/30/855446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