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曾拥璇 株洲报道
“株洲推动‘建宁驿站’建设,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但是我们先后参观和查看了附近的几所驿站,发现在功能设计、服务管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我们觉得有些方面尚属不足,可以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这是株洲市政协委员刘愈婷和刘继文2019年联合提交的提案,也是年度优秀提案。
时隔一年,这份“进一步改进和发挥‘建宁驿站’服务功能”的提案,现实情况如何了?
建宁驿站是个生活小驿站。
民生工程之“变” 彰显株洲风采
一幢不高的不锈钢装配式建筑干净别致,标志标识朴素大方,往里看去格局精巧,几十余平的空间内,除了有基础的公厕区、母婴室,还设有便民服务区、环卫工人休息室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而这就是现在具有株洲特色的“建宁驿站”。
过去,同样是厕所,数量、环境和理念却大不一样。在“厕所革命”之前,株洲城区的公厕数量是256座,对照公厕设置的国家标准(建成区内公共厕所4座/平方公里),缺口328座。长期以来,由于厕所文化缺失,厕所几乎成了“脏、乱、差、臭”的代名词,而且市民需要的便民服务也缺失,难登“大雅之堂”。
为改变此类状况,株洲市全面启动城区“厕所革命”,出台了《株洲市城区“厕所革命”(2018—2019年)实施方案》,明确了新建、改造、开放公厕各200座的工作任务,着力打造具有株洲特色的“建宁驿站”,补齐影响群众品质生活的短板。
那为什么要叫“驿站”呢?顾名思义,即为行人提供歇脚之所,一个能够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城市驿站,最起码具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生理上的,在人们内急的时候能够找到方便的地方;另一个是心理上的,在人们疲惫的时候能够找到休憩的港湾。
小厕所,大民生。厕所问题不仅关系到老百姓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还关系到人民素质的提升和文明的进步。目前,株洲市3个200座的任务基本完成,“建宁驿站”已成为城市的新名片、地域的新风景、行业的新标杆。同时,建宁驿站公共服务标准化还被列为国家标准委员会第六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综合标准化试点项目之一。
建设理念之“变” 提升满意程度
“小康不小康,厕所算一桩”。
对于“建宁驿站”的建设,株洲可以说是花了不少心思。在整体设计上,融入了株洲元素,实行统一风格、统一造型、统一主材、统一标准;在规划选址上,打破公厕选址“偏、远、差”的格局,主要布局在城区“街两旁、江两岸、桥底下、公园里、社区中”,并逐步扩大到新城区、工业园区、城郊乡镇,基本实现城区建成区全域化、全覆盖。
在建设过程,株洲还明确了“艺而不拙、华而不奢”的原则,既不降低要求,也不拔高标准,确保与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相适应。同时积极推广和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采用新风除臭系统、装配式建筑、节能环保设备等,做到厕所内外都不臭,四季不生虫,有效降低了“邻避效应”,提高了公厕的生态化水平。
同时,为让市民告别“满大街找厕所”的窘迫和焦虑,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近的公厕,株洲完善了“建宁驿站”导视导引系统,统一设置公厕标识和导向牌,依托公众微信号、手机APP等方式,实现厕所定位和信息发布。
此外,公共厕所里“不断供”的擦手纸,“不怠工”的烘干器,实时显示温度、湿度、人流量等数据的监测显示屏,夏季中央空调送来的“透心凉”,冬天热水的全天供应,下雨天雨伞的免费租借等设施,看似不起眼儿,实则彰显了株洲城市管理者为民便民的服务理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务实作风。
基础设施之“变” 更新生活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建宁驿站”的核心,其实不在“厕所”,而在“驿站”上,它在相当程度上提升了城市的宜居度和美好度。
现如今,走进株洲的“建宁驿站”,在只有一缕清香的厕所如厕完毕后,还可以在旁边藤椅上喝上一杯免费热水,或者在图书架里找本书看看,或走到沙发上坐下闭目养神。
除了“基本功能+”,“建宁驿站”还为社区文体活动开展带来了便利,比如市民跳广场舞、打羽毛球、棋牌娱乐等活动,基本上是围绕驿站开展。文化、民政等越来越多的职能部门,也渐渐依托驿站开展服务市民的系列活动。可以说,这是符合人们期待的,符合“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价值期许。
下一步,株洲将着力推进“建宁驿站”向公共机构、服务场所、市区乡镇和县城延伸,落实“建成区500米内有公厕”的要求,进一步查漏补缺,完善和优化公厕布局。同时,加快完成环卫公共厕所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争创“株洲市市长质量奖”,进一步树立“建宁驿站”品牌与口碑。
来源:红网
作者:曾拥璇
编辑:胡芳zz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