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醉美乡村丨醴陵:”绿色杠杆”撬动乡村振兴

红网时刻 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朱敏 陆杏聪 株洲报道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醴陵市结合地方实际,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群众发展的多元绿色产业之路。记者近日在醴陵市乡村走访发现,依托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引擎,“山水田园、幸福乡村”的美好愿景正在醴陵成为现实。

??1.jpg

村民正在采摘紫珠。

发展特色农业 走上小康之路

11月正是药材收割的黄金时期,醴陵市石亭镇长塘村的药农们就正在抢抓晴好天气,收割5000亩中药材紫珠幼苗。

基地负责人杨建军告诉记者,广东紫珠浑身是宝,可以全株入药,有止血止痛、散瘀消肿的功效,可以治外伤出血、跌打肿痛、风湿肿痛、肺结核咯血等,像妇科的抗宫炎片消炎,像痔疮、胃出血都有良好的效果。

杨建军还介绍道,紫珠属于亚热带植物,适宜在气温为10到35度的环境下生长,抗病能力强,抗病虫害好,便于管理,而且栽种一次可以连收五年,每年秋季为收获期。由于该药材产量高,市场需求大,利润比较可观。目前,亩产可达到1.3吨,按4000多元每吨的收购价格计算,每亩可获得5000多元的收入。“去年单是发放收割工资就达到了60多万元,极大地解决了附近村民的就业问题。”

QQ??20191224162917.jpg

田间待采摘的紫珠。

除了药材种植外,长塘村村民还组织种植无公害蔬菜、有机葡萄、无花果、猕猴桃等经济作物,走上了小康之路。“老百姓对产业的发展非常支持,全村产业调整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农民要致富,只有依靠本地的资源发展特色农业,实现农村振兴。” 醴陵市石亭镇长塘村第一书记周继昌说。

今年,醴陵市将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和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扶持3家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家庭农场、10个以上“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和产品,发展大型农业,打造支柱产业;打响醴陵油茶、贺家桥玻璃椒、东富瓜蒌等特色农业品牌,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打造现代农业特色产业集聚区。

??2.jpg

工人加工采摘的菊花。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 建设美丽乡村

绿色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种”在醴陵几乎成燎原之势。“秋来谁为韶华主,总领群芳是菊花。”茶山镇栗山坝居委会的菊花种植基地,无疑又是醴陵市产业发展路上的一朵脱贫花、致富花。

一走进菊花加工车间,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刚采摘的菊花,像一个个小太阳一样“躺”在烘干床上,等待工人们的进一步挑选。“我天天都有任务,下雨天有下雨天的活,晴天有晴天的活,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活。”周德武看着满园丰收的菊花,难掩心中的喜悦。

建档立卡前,周德武一家生活十分困顿,父亲患有大病,母亲患有慢性病,自己和妻子收入不稳定,孩子尚在读书,医疗和就学负担重。2013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全家享受了健康扶贫、教育助学、就业扶贫、扶贫特惠保等政策,于2015年脱贫。

??3.jpg

游客在花海中拍照留念。

据悉,洪慈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全组农户带资入股,流转农田、山、塘共计1000余亩。其中,菊花种植与加工示范基地占地500多亩,共种植有金丝皇菊、黄菊、七月贡菊、球菊4个品种。在醴陵市茶山镇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农业补助、技术指导等优惠政策,并纳入项目库建设,总投资约700多万元,年收益约800万元左右。

由于菊花种植比较特殊,整地、育苗、采摘菊花、移栽、插竹子、绑捆绳子等工序较为繁琐,所以基地从年头到年尾都需要大量人工。合作社充分吸纳了本地贫困户务工,目前已有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此务工,平均月收入1500元左右。

“今年销售收入上千万元不成问题。”合作社负责人洪德义表示,未来,基地将发展观赏菊,并引进果树发展观光旅游产业。

今年,醴陵按照“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1.3万亩,加快推进粮食生产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支持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设一批绿色有机食品示范基地。


来源:红网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19/12/24/641285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