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法治课堂”到“治理样本”,攸县检察的基层实践与时代答卷

11.jpg

红网时刻新闻11月5日讯(通讯员 刘思思)“这个模拟法庭让孩子‘沉浸式’感受法治的过程,不仅只是个角色扮演的‘剧本杀’,更是在他们心中种下了法治的种子!”近日,在攸县人民检察院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省人大代表刘观云参观完模拟法庭后,对眼前的创新设计连声称赞。与她一同受邀的省政协委员王霞,则在“攸心+”品牌成果展板前驻足良久:“把检察职能嵌入基层治理,这个小品牌做出了大文章。”

这场由两位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的“检察开放日”活动,不仅是一次实地调研,更成为观察基层检察机关如何服务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窗口。

“沉浸式”普法:让法治信仰扎根青少年心田

攸县是湖南人口大县,有中小学生超8万名。如何让法治教育从“纸上条文”变成“心中准则”?攸县检察院给出的答案是:打造“可触摸、能互动、有温度”的法治教育空间。

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650平方米的空间被划分为“法治宣讲区”“法治长廊”“法治互动区”等功能板块。最受欢迎的当属“模拟法庭”——学生们按照给定的“剧本”,分配好各自的角色,穿上特定的服装,即可“沉浸式”体验庭审全过程。“好多体验完的学生在我们的留言板上都会写上‘长大后要做检察官’‘努力学习以后争做一名法官’等字样,这种切身体验在每个孩子心目中都埋下了一颗法治的种子。”

“法治教育不是‘完成任务’,而是要播撒法治的种子。”刘观云代表边观看孩子们的法治小画展边说,“这里的每一处设计都紧扣青少年认知特点,从防性侵指南到网络安全课,既解渴又走心,真正做到了‘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攸心+”品牌:基层检察融入社会治理的“密码”

如果说法治教育是守护“未来”,那么“攸心+”工作品牌则是攸县检察院服务“当下”的关键抓手。

在随后的座谈中,该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刘北斗展开一张“品牌生态图”:“我们以‘用心用情办好每一起案件’为核心,构建‘司法办案+矛盾化解+法治服务’一体化机制,形成了‘攸心未你’‘攸心她益’‘攸心解忧’‘攸心和护’‘攸心课堂’等5个子品牌。”

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该院依托“攸心+”系列品牌,促成刑事和解44件,为400余名住院精神障碍妇女落实安全保障措施,为37名生活困难刑事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金83.6万元,走进全县30所学校,累计为上万名师生家长讲授法治课。“这些数字背后,是检察职能从‘被动办案’向‘主动治理’的转变。”王霞评价道,“特别是‘攸心和护’,把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真正做到案结事了人和。”

双向奔赴:监督与整改的“闭环”如何形成?

“建议建立‘攸心+’品牌案例库,定期发布典型案例,为全省基层检察提供参考。”“未成年人保护要从校园延伸到家庭,可联合妇联开展‘家长法治课堂’。”“进一步加强与代表委员的常态化联络,让更多人参与到检察监督中来。”调研中,两位代表委员开门见山,提出多条针对性建议。

“监督是最好的支持,落实是最好的履职。代表委员们对检察工作提出的意见建议,既体现了对检察工作的有力监督,又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新要求新期待。”刘北斗当场表态,将逐条分析、分类落实代表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今后也将建立“代表委员季度联络日”制度,每两个月通报重点工作进展,并邀请代表参与公开听证、案件评查等活动,把大家的监督支持转化为推动攸县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以更实的举措做好各项法律监督工作,更好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

从“小院”到“样本”:基层检察的时代使命

“基层检察院是法治中国的‘神经末梢’,既要办好案,更要善治理。”离开时,刘观云代表的话引人深思。从法治教育中心的“小课堂”到“攸心+”品牌的“大治理”,攸县检察院的实践,正是新时代基层检察机关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缩影。

暮色中的攸水河畔,法治文化公园里,几个中学生正围坐学习展板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这场“把脉”与“护航”的对话,终将化作更坚实的法治力量,守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助推基层治理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来源:红网

作者:刘思思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55/97/1540901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