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芦淞区:党群携手织密服务网 共建温暖宜居新家园

在株洲市芦淞区,一幅以党建为引领、专业社工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新图景正徐徐展开。建宁街道车站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37枚红色图钉精准标注失独老人的生活轨迹,13颗蓝色标记动态跟踪困境儿童的成长状况,电子屏上实时显示的96%矛盾调解率与45%居民参与率,共同见证着芦淞区在创新基层治理模式上的扎实成效。该区通过统筹“朝夕守护服务队”“银龄调解队”“商居共治促进队”三支力量,在0.8平方公里的建宁街道试点先行,编织出一张“老有颐养、幼有善育、商居和谐”的民生幸福网,为全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生动实践。

织密组织体系,凝聚全区治理合力

面对失独老人占比高、困境儿童分布广、市场群流动人口密集等治理难题,芦淞区以党建为纽带,在建宁街道率先整合车站路社区平安纠纷调解队、邵兴城市场志愿服务队、株洲市畅想慈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三支特色队伍的力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治理经验。在全区范围内,党建力量正逐步渗透至“一老一小”精准服务与商圈治理的各个环节。

车站路社区平安纠纷调解队队长李芳的工作日志中,记录了2023年6月一起老旧小区电梯加装纠纷的成功化解——社工运用“情绪解压五步法”,使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最终走向共建共管。这支由10名持证社工带领的队伍,将个案管理等专业技术融入志愿服务,推动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6个百分点,这一模式正在芦淞区各社区推广运用。

聚焦精准服务,提升全域民生温度

芦淞区积极推动专业社工力量融入基层治理体系,株洲市畅想慈灯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殷自文带领82名志愿者创新实施的“四维守护”服务模式,通过每周“敲门行动”、每月健康档案更新、每季度集体生日会、每年专业哀伤辅导,构建起完整的民生服务链条。13岁困境儿童小宇在“阳光成长包”项目中展露绘画天赋,其作品《我的社工妈妈》在全市画展中获奖,实现了从“受助”到“自助”的跨越式成长,成为芦淞区困境儿童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邵兴城市场志愿服务队的红色马甲,已成为芦淞市场群3万商户的“定心丸”。这支由商圈党员与商会骨干组成的16人队伍,在专业社工指导下形成的“三阶调解工作法”,通过商户党员先锋岗即时响应、法律顾问团队专业支撑、商会资源联动纾困,有效提升了商圈治理效能。2023年汛期,队员们仅用3小时就完成地下商城百万物资转移,并推动市场方加装智能防汛系统,将“救火式”服务升级为“防火式”治理,这一创新做法正在芦淞区各商圈推广。

推动共建共享,激发全民参与热情

芦淞区创新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服务清单”动态管理机制,在建宁街道试点基础上,将37名失独老人的药品代购、13名儿童的课外辅导等187项具体需求,精准匹配至持证社工、爱心商户等服务主体。全区推行的“15分钟服务响应圈”,使商户纠纷处置时效压缩65%,显著提升了民生服务效能。

在芦淞区,“被服务者成为服务者”的转化故事不断上演。失独老人陈叔在接受哀伤辅导后,主动加入“银龄调解队”,用人生智慧化解家庭矛盾;曾受助的困境儿童组成“公益小掌柜”,通过义卖手工艺品反哺社区基金;市场商户设立“爱心摊位”,为特殊群体提供就业培训。这种良性互动推动全区志愿服务参与率持续攀升,在建宁街道已从项目初期的17%跃升至62%,真正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尽责、人人共享”的社区治理新生态。

来源:红星网

编辑:曹缇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