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辰
我生命中最美的“渡口”,静立于时光的河岸,它不言,却渡我山水,亦渡我千帆。
这“渡”,其形,是从锦江的桨声灯影与西晃山的巍峨沉静间,划向岳麓山下的一叶扁舟;其神,是从沈从文先生笔下那脉永恒流淌的《长河》意象,通往湖南师范大学四年求知的漫漫长路。它远非地理的迁徙,而是一场灵魂的朝圣,一次从蒙昧的此岸,向澄明的彼岸所作的生命泅渡。
我的根,深植于麻阳吕家坪的那片长河沃土。锦江,是沈从文先生文字里蜿蜒的清波,更是我血脉中不息的生命律动。她并非图册上一道无言的刻痕,而是一位有体温、有呼吸、会叹息也会欢歌的母亲。巍巍西晃山,则如一位沉默的父辈,以其亘古的雄浑,镇守着这方水土的精魂。春时,杜鹃如烈火烹油,焚山灼野;秋至,云海似天河倒泻,吞峦没嶂。山的沉毅与河的灵动,一静一动,一刚一柔,自幼便塑造着我感知世界的维度。山水无言,却塑造着灵魂最初的轮廓。
我们麻阳的龙舟魂魄,便是在这山水交融的熔炉中铸就。麻阳龙舟以逆流冲滩的独特风貌闻名,这种蕴含着原始生命力的竞渡以其磅礴之势闯入世人之眼,连新华社的镜头也为之倾倒。这不仅是节日的狂欢,更是烙印在骨血里的生存哲学。
我对“渡”的初悟,始于一次亲身的迷失。龙舟训练中,几番奋力冲刺后,我的节奏溃散,气息凌乱,舟楫于江心徒劳打转。撑船的前辈未加斥责,只在我力竭之际,将一双浸透风霜的手按于我肩,声音混着江风,沉沉传来:“伢子,莫只用耳听鼓,要用心去听水。逆水时,力要沉;顺水时,心要稳。水,自己晓得路。”
此言如一道光,劈开迷惘。我阖上眼,将全部心神浸入脚下奔流的肌理。我终于“听”懂了水的语言——它并非纯粹的刚猛,而是在逆阻中教我们坚韧,在顺遂里赠我们清醒。那一次,我们或许并非折桂者,但我深信,我们真正“渡”过了那条江。我渡过的,何止是百尺江面,更是年少心性中那片名为“虚浮”的险滩。锦江与西晃山,便以这无言之教,在我精神的底版上,显影出关于“渡”的第一重真义:伟力不在于征服外物,而在于内里对宇宙韵律的深切敬畏与顺势而为。
这份领悟,在麻阳龙舟的集体叙事中得到了雄浑的共鸣。2023年6月21日,新华社报道了江口墟镇石眼潭村龙舟队,在风雨中历时八个半小时,逆水行舟30公里参赛,定格了“逆水行舟,奋楫者先”的壮举。更让我触动的是另一则报道——那支排名倒数第一的舒家村乡长坡山村龙舟队。他们在回村路上依然彩旗招展、锣鼓喧天,沿途村民也毫不吝啬地燃放掌声与鞭炮。“名次不重要,只要参加了,就是英雄。”一位乡干部道出了其中真意。生命的价值不在输赢,而在参与和传承中完成自我泅渡。
这份精神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根基。在锦江河畔的麻阳老城,至今保留着“龙舟夜话”的古老传统。每年端午前三个月,村寨长老便会聚集在芦笙场,用苗语吟唱《龙舟经》。一位当地文化学者解释道:“龙舟不是船,是连接天地的通道。”真正的传承,是让古老仪式在当代依然保持精神的纯度。
而后,我生命之舟由此启航,渡向岳麓山下的千年文苑。岳麓山,气象迥异。它不似西晃山之奇崛,而是以一种雍容的敦厚,踞守于湘水之畔,如一位阅尽沧桑的鸿儒,将千载智慧敛于静默的褶皱。山麓的岳麓书院,那“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楹联,每一次凝视,都似有历史的重力压上心头,它非是浮名,而是使命的托付。湖南师范大学的四年,便是将这浩荡文脉与“仁、爱、精、勤”的箴言,如潺潺溪流,缓缓注入我生命河床的四年。
湘江的汤汤之势,与锦江的九曲回肠气质殊异。于此,我渡入了更为浩瀚的学海。然而,真正引我航向新大陆的,不独是这山光水色与书院盛名,更是那四年光阴里,与无数璀璨灵魂的静默相遇。
我至今犹记,一个秋雨浸润的午后,我蜷于湖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临窗的一隅,展读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窗外,岳麓山上爱晚亭的枫叶被雨丝浣洗得愈发红艳,如凝结的丹霞。目光触及那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时,我骤然失神。刹那间,锦江的欸乃桨声、麻阳青石板上悠长的足音、龙舟下水时族人眸中的虔敬……所有那些沉静而丰盈的旧年光景,与眼前书页间流淌的智性之河,轰然交汇,冲决成一片汪洋。故土与文明,在某个顿悟的瞬间完成对接。
一位令我景行的师长曾谆谆教诲:求学非为断根,恰是为了让精神的根须,能探入文明更幽深的沃土,以期将来枝繁叶茂,反哺故园。他渡我的,是一种宏阔的视界,一种能将“小我”的缱绻乡愁,与“大我”的上下求索融会贯通的哲思。他令我彻悟,“仁爱”发端于对生命源头的深情眷注,“精勤”是驱动远航的舟楫,而一切伟大的行旅,其最深邃的动力,无不源自那最初的渡口。真正的成长,是让根系深扎故土,却让枝叶触碰更广阔的天空。
由是,我渐次了悟,这数载寒暑的跋涉,绝非简单的空间转换。锦江的柔波、西晃山的沉毅与麻阳龙舟那逆流争渡的呐喊,始终是我精神的压舱石。这“渡”,由此获得了更为丰盈的维度——它不再是单向的离弃,而成了一场双向的奔赴与滋养。
如今,麻阳全县有县级龙舟协会1个,村级龙舟协会达196个,覆盖率近九成,形成了“户户有划手、村村有龙舟”的盛况。只要村里龙舟协会在微信群里发布一个通知,大家便会从五湖四海赶来,迅速集结。当一种精神成为血脉中的自觉,它便拥有了穿越时空的力量。
我将从湖湘文脉与“仁爱精勤”校训中汲取的甘霖,化作审视故土更为深沉的目光。麻阳龙舟文化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正是因为它展现了我们民族血脉中流淌的韧性密码。一位评论者说得精彩:“麻阳人划动的不仅是龙舟,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精神航船。”那种“宁输一丘田,不输一篙船”的拼搏精神,那种在逆流中奋勇向前的勇气,不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品质吗?每一次回望来路,都是为了更坚定地走向前方。
如今,千帆虽未尽过,但我的心中,已永远泊着一个最美的渡口——那里有锦江河的沉静,有西晃山的巍峨,有麻阳龙舟逆水而上的呐喊,有岳麓山的千年文脉与师大的青春积淀,共同融汇成湘江般的浩荡。
人生如渡,所幸,我有来处,明其归途。这从锦江之畔到湘江之滨的旅程,是我此生最珍贵的行囊。它让我确信,无论航向何方,那个渡口,永远渡我山水,亦渡我千帆。生命的意义,不在停留的港湾,而在渡与渡之间的万里航行。
来源:红网
作者:雨辰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