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天元区隆兴中学开展仿生实践课堂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1日讯(通讯员 李花兰 王锦)近日,在株洲市天元区隆兴中学,一场以生物学科为核心、融合多学科知识的仿生实践在科创课堂开展。

该实践核心为仿生机械手臂,以人体手臂为精准模仿原型,将生物学科知识作为研发根本遵循。从本质而言,它是辅助抓取类工程项目,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用简易材料模拟人体运动系统,解决基础物品抓握、搬运的简易工程问题,搭建 “生物学科知识→工程实践应用” 的转化桥梁。

项目推进中,学生需深度结合生物学科 “运动系统” 核心知识,用纸箱模拟骨骼支撑功能、吸管搭建关节活动通道、绳子复刻肌肉牵引作用,精准复刻骨、关节、肌肉协同运动的生物原理;同时关联 “神经系统” 知识,自主设计机械手臂 “控制逻辑”,确保抓握、叠放等动作精准可控,让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从书本理论走向实践应用。

此外,多学科知识围绕生物学科核心深度融合:物理学科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成为优化机械结构的关键支撑,学生通过调整绳子打结松紧度控制发力大小,裁剪不同长度吸管校准力的作用方向,使机械手臂运动更符合生物力学规律;美术学科的外观设计与结构美学,则让机械手臂在兼具生物原理与实用功能的同时更具创意美感。

图片4(2).png

课程实践中,学生成长与收获显著。设计环节,小组围坐绘制草图,反复推敲 “骨骼支撑强度”“肌肉牵引路径”,将生物运动系统知识转化为具体设计思路;制作调试阶段,面对 “抓握无力” 问题,学生从生物学科寻找答案,部分小组结合 “肌肉附着点与发力关系”,发现绳子固定点偏移如同 “肌肉附着错位”,调整后大幅提升抓握力;另有小组通过加固支架,用物理 “力的平衡” 知识解决结构不稳问题。在一次次试错、优化中,学生不仅攻克机械故障难题,逐步掌握 “发现问题→关联生物等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的科学思维方法,动手能力、系统思维及项目构建实施能力显著提升。

当一个个由吸管、纸板和绳索构成的仿生机械手臂成功夹起轻小物体时,学生兴奋分享:“我们通过调整关节角度,让机械手臂更贴近人体手臂的运动轨迹。”“根据生物课上学的肌肉牵引原理,优化了绳子的分布,抓握更稳了!” 课堂内满是成功的喜悦。

图片6.png

株洲市天元区隆兴中学 “以生物学科为根基、以实践探索为路径” 的育人模式,为新时代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筑牢根基 —— 让青少年在初中阶段种下 “将科学原理转化为实践创新” 的种子,在仿生探索中锤炼科学思维、积累实践能力,未来终将成长为推动科技进步、破解技术难题的中坚力量,让创新种子在实践土壤中茁壮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李花兰 王锦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54/65/1536900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