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17日株洲讯(记者 胡芳 曹缇)10月17日下午,湖南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株洲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等领导出席发布会。
新闻发布会现场。
记者从会上获悉,株洲地区生产总值由2020年的301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902.4亿元,年均增长5.8%,预计今年将突破4000亿元。
2024年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考核居全省第2。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由2020年的7.7万元提升到10.1万元,年均增长6.2%。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接近40%,近四年规模工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13.7%,居全省前列。2024年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到37.4%,居全省第1,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制造业税收(还原留抵退税)占全口径税收比重达到37.8%,超过房地产成为第一税源。城乡居民收入稳居全省第2,收入差距由2020年的2.10:1缩至2024年的1.92:1。全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13.3%。成绩单的背后是株洲坚持践行正确政绩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确立以产业和创新为主驱动的发展路径。
新闻发布会现场。
坚持先进制造业当家,制造名城更加有名有实
株洲市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构建“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排名提升到第37位,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排名提升到第35位。
培育了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联合衡阳市、长沙市、湘潭市)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陶瓷、先进硬质材料、功率半导体3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国省级产业集群达到15个,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北斗、新能源装备、低空经济等“新三样”产业发展迅猛,北斗产业从无到有、聚链成势,北斗规模应用国际峰会永久落户株洲,“北斗之城”声名远播,今年上半年全市北斗时空信息产业集群规模达113亿元,增长34.4%;电力新能源与装备制造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千亿产业集群达到3个;低空经济“链接力”指数排名全国第36位。超材料、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全面起势。
充分发挥“厂所结合”创新优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稳定在3%以上,居全省前列。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装置纳入全省“4+4科创工程”,重组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4家,国省市级创新平台突破1000家,居全省前列。高新技术企业由2020年的726家增加到2024年的1274家,数量居全省第2。涌现了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等一大批标志性成果。
“四上”企业由2020年的3970家增加到5763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累计20个,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90家,分别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1、第2;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突破600家,实现县市区全覆盖。新增4家企业上市,总数达到13家,数量及市值均居全省第2。
用好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全力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
园区体制、国资国企、投融资、要素市场化等关键改革实现突破。园区瘦身健体去行政化全面推进,全市园区亩均税收突破20万元/亩。合理低价中标法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平均节资率24%。“国企国资市场化转型”入选全国典型,5家市、区属国企获评AAA信用评级。
坚持“心甘情愿、心急如焚”为企服务理念,突出降本增效导向,深入开展服务企业“一降一升”行动,创造性实施制造名城早餐会、“不刁难企业”负面清单、企业办事不求人等举措,在全国最佳地级城市营商环境50强中位列第25位。“一把手走流程”改革等经验在全国推介。
“一中心、一通道、两试点”开放平台体系加快构建,中非经贸株洲陆港、中非易货贸易中心加快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由全国排名垫底上升至2024年的第27位。湘粤非铁海联运开通以来发运班列超1800列、15万标箱,业务覆盖全球80个国家、170个港口,对非贸易增速保持全省前列。全市对外贸易额由2020年排名全省第8位上升到今年前三季度第5位。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幸福株洲更加可感可及
株洲坚持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宜业,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社会大局更加和谐稳定。
第四次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获批国家“Ⅱ型大城市”、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火车站改造、清水塘大桥等重点基础设施建成使用。田心轨道科技城、凤凰航空城、清水塘产业新城等产城融合片区欣欣向荣。常态化举办北斗峰会、轨博会、厂BA、青年人才集体婚礼等活动,每年来株就业大学毕业生达1.5万余人,城区人口持续净流入,连续6年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住高性价比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幸福株洲的生活”成为城市新名片。
坚持从小切口改善大民生,“三微六位”(微改造、微服务、微实事及学位、岗位、床位、梯位、车位、厕位)等民生实事扎实推进。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等连续上调,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率稳步提升。新增基础教育学位7万余个,2022-2024年教育工作连续三年获省政府督查激励。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大学成为全省首所职业本科院校,获批全国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成功获批湖南省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先导区,是全省首个全域化国家卫生城市的地级市。
统筹发展与安全,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安全风险。全口径债务成本大幅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获评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是全省唯一“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试点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八连创”。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曹缇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