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22日讯(通讯员 沈晓慧)在第27届CUBAL赛场上,湖南工业大学男篮队员柳锐的故事堪称一部热血成长史。这位大四本科生刚考入本校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却早已在篮球场上摸爬滚打十余载——从娄底二中篮球队起步,到CUBAL赛场的四年坚守,他用“勤能补拙”的信念,在学业与训练的双轨上书写着“要做就做最好”的人生信条。
家庭浸润:篮球基因里的初心萌芽
柳锐与篮球的缘分,早在幼儿时期就埋下伏笔。两三岁时,他就在公园跟着父亲拍球玩,“我爸是柔道运动员,但最爱看篮球比赛,家里电视永远锁定体育频道。”受家庭体育熏陶,6岁那年,他正式踏上球场。大姐曾是篮球运动员,二姐更是现役职业球员,“二姐六年级就长到一米八,被教练一眼相中,我那时就觉得,篮球是刻在我们家骨子里的热爱。”
这份热爱在初中遭遇考验。因教练批评陷入自我怀疑,他一度将重心转向学业,成绩从全校三四百名跃升至前百名。但母亲的坚持成为转折点:“她每天都会在我训练后陪我加练,给我单独捡球,直到我投进100颗球后才回家,告诉我‘竞技体育总有低谷,但放弃才是真正的失败’。”那段时间,母子俩每天在球场待到日落。
篮球进阶:从校队新星到专业尖兵
柳锐的篮球之路,始于娄底二中篮球队的系统训练。高二时,他凭借出色表现获得代表北京队参加全运会的资格。北京队里,队友平均身高2米,跑动间如疾风掠过,爆发力与球场意识的差距,让他真切体会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他坦言初入队时的震撼,却以“别人练1小时,我加练2小时”的狠劲打磨技术——掌心的茧子、深夜球馆的灯光,都是他努力最真实的印记。
大一后,他开始征战CUBAL,四年全勤见证球队从“磨合期”到“西南王”,再到如今的全国八强。在篮球队教练组的悉心指导下,他不仅成为球场上的“战术核心”,更将“厚德博学 和而不同”的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专业需重修11门课程,他用“早上8点上课,下午3点半训练前坚持听完半节课”的执着,在教室与球馆间跑出“时间加速度”。
CUBAL征程:伤病淬炼出的精神
2024年5月30日,柳锐遭遇髌骨骨折,这一严重伤病几乎让他以为篮球生涯就此结束。“医生说手术可能导致无法再打篮球,我决定保守治疗,因为我还想穿工大球衣打球。”带着对球队的责任,他在队医指导下开启了“重生计划”,历经几个月康复——每天泡在力量房恢复肌肉、用投篮机苦练手感,慢慢找到了恢复方法。最终在2024年11月省赛对阵中南大学时,单场爆发式拿下34分带队取胜,用实力宣告回归。
今年对阵浙江大学,上半场表现不佳的他被教练怒斥,下半场仿佛打通任督二脉,最终狂揽30分逆转战局。教练赛后说:“每次都是要我骂你,你就不能场场都注意力集中吗?”这让柳锐更加意识到自己作为老队员的责任,也激励着他在球场上更加专注和拼搏。
研途新篇:从球员到“体教融合”践行者
2025年,柳锐考入湖南工业大学体育教学专业研究生,将“双优之路”延伸至新维度。他坦言,选择留校读研不仅因为对工大的热爱,更希望将四年CUBAL实战经验与教学理论结合,探索“科学青训”路径。
“CUBAL全国赛是本科的句号,但研究生生涯才刚开始——我要带着师弟们冲击更高名次。”他眼中闪烁着万丈光芒——即将开启的研途,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升级”,更是对“智技双全”育人理念的传承。
双轨人生:在工大书写青春答卷
从娄底二中球场的青涩少年,到CUBAL赛场上的铁血队员,再到即将入学的研究生,柳锐的每一步都印刻着“工大人”的烙印:球服上的“湖南工大”字样,是赛场上的荣耀徽章;课本里的密密麻麻笔记,是书桌前的青春注脚。他用“带伤复出揽下34分”的坚韧,证明着“体育生不仅能跑能跳,更能善学善思”。
正如父亲的叮嘱:“篮球教会你的,是永远不向困难低头。”如今,这个在球场与教室间奔跑、把“勤能补拙”挂在嘴边的少年,在篮球与学业双轨上,正用汗水浇筑着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同时也为学校“体教融合”的工大样本,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这就是柳锐,一个把“要做就做最好”刻进DNA的湖南工大篮球人。他的故事里没有捷径,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而这份坚持,终将让他在更广阔的赛场上,绽放属于新一代青年的光芒。
来源:红网
作者:沈晓慧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