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苏莉雅 通讯员 庞巍亮 株洲报道
二十年蓄力,株洲专利转化跑出新高度:8214件专利转化“活水”奔涌,超八成聚焦“授权发明”与“实用新型”,硬核技术撑起转化“含金量”。从实验室的“纸间专利”到生产线的“真金白银”,在专利转化的“春天”里,株洲正不断刷新发展刻度。
转化“春风”拂,创新“活水”涌
2024年,位于株洲经开区的湖南中晟全肽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5.6亿元的总交易额,将四项新药专利技术转让给湖南九典制药公司。
专利的价值在于转化,而非“束之高阁”。中晟全肽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如何让实验室里的技术突破真正走向市场,成为推动产业升级的“活水”?株洲有自己的实践答案。
2024年4月,株洲知识产权工作再次迎来重大突破——市政府与省知识产权局召开第二次局市共建推进大会,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和交易中心正式揭牌亮相。这一重要举措犹如为株洲的创新引擎装上了“双涡轮”,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实现从“分散推进”到“专业集成”的华丽转身。同时,株洲重磅推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将知识产权指标深度融入高质量发展考核、营商环境评价等核心考评指标体系,按下了发展的“快进键”。
同月,“智慧株洲·创新未来”2024年首期专利转化运用主题沙龙活动在中国科技开发(株洲)创新孵化基地举行。一场场“智慧株洲·创新未来”活动,让技术找到“用武之地”:30家硬质合金企业与中南大学“一对一”沟通;20家药企通过供需对接,系统了解了来自株洲市331医院的7项实用专利;8项湖南工业大学新材料专利技术通过路演得以推介……株洲“点对点”的精准服务,让技术供需高效衔接。
沃土“春雨”滋,产业“动能”劲
2024年,在株洲这片创新的沃土,专利转化总量达到1402件,转让135件,位居全省第二位。随着更多创新要素的流动,专利不再是“沉睡的金矿”,而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从专利转让的方式来看,2024年“赋能输出”405件、“引进落户”464件、“本地联动”482件、许可48件。在“本地联动”的专利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占比21.4%,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占比19.5%,新能源产业占12.7%,整体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更是高达72%。
“专利转化为株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市市场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征良表示,专利转化有力地推动了株洲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让株洲在新兴产业领域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一城创新,全国共享。株洲的专利版图也早已突破了地域边界。2024年,株洲专利转化的足迹已遍布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其中向创新高地广东输出专利81件,充分彰显了株洲创新成果的全国影响力与技术外溢效应。
同时,广东也是株洲专利“引进落户”的最大“源头活水”。跨区域专利转化架起了技术合作的桥梁,在促进创新要素跨地域流动的同时,也为株洲本地产业升级注入了新动能,打开了株洲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高校“春雷”唤,专利“金果”熟
株洲专利转化涉及多元主体,且专利技术储备充足,为转化工作提供了坚实支撑。记者注意到,在2024年株洲专利转化的“赋能输出”单项榜中,湖南工业大学以106件的亮眼成绩高居榜首,成为株洲当之无愧的“专利输出王”。
“我们先后出台了《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管理办法》等4项核心政策,赋予科研人员成果处置自主权,解决了‘不敢转’‘不愿转’的问题。”湖南工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刘水长介绍,成果转让收入归教师的占比达到90%以上,极大提高了教师投身科研的热情。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湖南工业大学签订科技服务合同1000余项,200余项成果在轨道交通、硬质合金等8大领域实现产业化。在2024年公布的“2023年湖南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指数”榜单中,湖南工业大学在全国高校专利转让数量排名全省第58,湖南省排第2,省属高校第1。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从株洲到全国,一张“用活专利、激活产业”的创新大网越织越密。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谢志军表示,将持续开展专利转化专项行动,通过专利技术供需“微对接”促成“大转化”,真正让“专利纸”变成“钞票纸”,“知产”变“资产”。
来源:红网
作者:苏莉雅 庞巍亮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