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城而处。”
“株洲机会很多,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三线城市同样能够在‘抢人大战’中脱颖而出。”
“懂人才并对人才充满感恩,是株洲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密码。”
导 语
“大学生只要有创业的‘好点子’,背着双肩包就可以来湖南创业。”前不久,省委书记沈晓明在全国两会上向大学生发出热情邀约,“如果把创新创业的大学生比喻为‘金种子’,湖南愿意成为孕育‘种子’的那片‘沃土’,欢迎全国的大学生到湖南来创业!”
当人口争夺从增量博弈变为存量博弈,城市人口、人才的竞争正日趋激烈,可谓“不进则退”“不增即减”。
盘点株洲近年来的成绩,可谓可圈可点:关键指标数据显示,近三年,株洲累计引进大学生4万余人,成为人口净流入城市。2024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连续5年入选“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百强城市”榜单,同时上榜的,几乎都是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作为三线城市的株洲,也因此格外“打眼”。
对一座城市来说,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互为因果。作为靠产业立市、凭创新出圈的先进制造业城市,省委、省政府寄予了株洲“经济大市挑大梁”的殷切期待。新一轮的“抢人大战”中,株洲如何展现更大作为?
一组数据里的株洲人口“密码”
人因事而聚,城因人而兴。特别是在全国各地全力以赴“拼经济”的当下,“抢人”更是每个有追求城市的必答题。虽然面临着全国人口持续负增长的压力,但人口“逆势增长”,却是株洲的主旋律。
▲200多名学子沉浸式体验制造名城、感受幸福株洲。资料图
数据可以佐证:2021年,来株就业大学生为6300人左右,2023年,这一数字增加到11700人,2024年,攀升到了14000余人,近三年累计引进大学生4万余人。其中,中车株机、中车株洲所等主机企业人才净流入量三年增长208%,轨道交通产业高学历人才流失率由2021年的超过30%下降到2024年的2.9%。全市户籍人口也实现了由负转正,成为户籍人口净流入城市。
这些年,有关长沙对株洲产生“虹吸”的议论不绝于耳。但数据显示,近三年,株洲与长沙之间的人口流动数据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迁往长沙的人数逐年减少,回流株洲的趋势明显。打破“虹吸效应”,放大“溢出效应”,正逐步成为现实。
一座城市是否真的充满经济活力,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大家会“用脚投票”。成功阻断人口向大城市流动的“惯性”,推动人才、人口持续增加的背后,是株洲持续放大的磁吸效应,反映出了株洲近年来在产业发展、营商环境、城市品质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打好“抢人大战”株洲有优势有信心
良禽择木而栖,智者择城而处。在激烈的“抢人大战”中,大家普遍认为,一、二线城市凭借相对更活跃的经济、更先进的产业、更完善的公共服务、更繁荣的文化消费等,对年轻人更具吸引力。
不过,每个硬币都有两面,一、二线城市高昂的房价、长时间的通勤、快速运转的工作节奏等,也让部分年轻人望而却步。这也是近年来,“逃离北上广”频频成为网络热词的原因。
机会,往往蕴藏在问题当中。对众多三、四线城市而言,人才引进其实没有捷径可循。关键在于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短板在哪,不利于人才流入、返乡的困境在哪,然后有针对性地扬长补短。
如何用好株洲优势与一线城市抢人才?先来看一个小故事。
湖南清皓普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王智权,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开始创业前,没离开北方超过1个月。
2022年8月,在株洲高校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清华大学专场上,王智权和其他三名清华博士校友,看中了株洲在新材料方面的产业基础和配套。经过讨论,他们决定入驻株洲高新区。
“这里有非常好的制造业基础,尤其是新材料产业,有完整的上下游产业配套。”王智权介绍,公司很多生产设备是与株洲本地供应商联合研发的,如切削机、烧结炉等。丰富的职业院校资源,也为清皓普众提供人才支撑。目前,清皓普众公司的研发人员占比达60%,主要从株洲本地招揽。
相关部门更是为企业提供了无微不至的贴心呵护。比如,在场地提供、证件办理等方面给予“一站式”服务,指导团队参加创新创业赛事、申请科研奖补资金,等等。如今,清皓普众已在株洲建成两条高性能树脂渗透陶瓷类复合材料生产线,月产能达3万块,月销售额近400万元。
“去大城市不一定就跟‘有出息’挂钩,留在小城市也不代表‘躺平’。”不只年轻的创业者踏浪而来,还有更多年轻的产业奔腾而至。
▲株洲赴武汉高校“智汇潇湘·才聚株洲”推介会现场。资料图
深入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年”活动,株洲与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30余所高校开展对接,促成70多个高校创新成果转化项目落地株洲,推动更多高校科技成果和人才资源落地株洲。
难,不代表不可能。事实证明,找准定位,发挥优势,三线城市同样能够在“抢人大战”中脱颖而出。换言之,打好我们手中完善的产业生态、蓬勃的新兴产业、丰富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水平和优质的服务举措等每一张“牌”,株洲机会很多。
人口加快流入,株洲做对了什么?
放眼全国,还有上百个和株洲体量相当的地级市。为什么株洲能有这么强的人才吸引力?
知株侠认为,人才竞争背后,核心要义不止政府出台的“抢人政策”竞争,还是一座城市产业结构、城市活力、宜居环境的竞争。而让更多人能够“住株洲的房子,拿一线城市的工资,干全球的事业,过北欧小城的生活”的株洲打法,恰好击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向往和追求。
有事业的平台——
不断完善以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为核心的“3+3+2”现代产业体系,株洲国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数量全省第一,国家重点“小巨人”企业密度全国第一。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项目、关键领域挑大梁、当主角,株洲先后攻克涡桨涡轴航空发动机等“卡脖子”技术80多项,涌现全球最大功率电力机车等一批大国重器。
干着全球一流的事业,创造世界一流的产品。每一个到株洲打拼的年轻人,都怀揣着炽热梦想,要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有发展的空间——
对年轻人而言,产业强意味着企业强,企业强就意味着能提供极具竞争力的薪水,以及不断上升的职业空间。
以中车株洲所为例,比肩新一线乃至一线的工资福利,近三年就吸引了超过4000名大学生加入,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包括300多名博士在内的万人工程师团队。2013年加入该公司的胡云卿,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高性能粘着利用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迅速成长为中车首席技术专家。
有品质的生活——
为青年人才在城市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找好工作生活中的“平衡感”,代表了新时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举办了厂BA、神农庙会、马拉松、航空嘉年华等系列高品质文体品牌活动;打造JOJO街、钟鼓岭夜市、文艺巷、街头艺术站、青年夜校等休闲娱乐场景;株洲这座城市,既有国际范,更有烟火气,令不少年轻人心驰神往。
提供受尊重的“情绪价值”——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化身“推介官”,组织全市用人单位走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一流院校作城市推介,开展名校学子走进制造名城、返株大学生的寒假活动,持续擦亮株洲城市品牌;出台《关于建设人才集聚高地加快培育制造名城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株洲AIGC创作团队的若干措施》等,为人才提供全方位支持;举办青年人才集体婚礼、青年科技之星评选,敬才爱才的氛围愈发浓厚;设立株洲工匠日,选树卓越工程师、株洲工匠,发挥典型引领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2024年3月26日,“智汇潇湘 才聚株洲”招才引智专场推介会在武汉大学举行。资料图
“我们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一定给予你们最好的。”这是株洲对大家的坚定承诺。
举全市之力,抢人口人才是为长远计
城市和人,是彼此滋养成就的双向箭头。年轻人和那些不安分的人,才是城市不断焕发生机的最大动力。
从全国看,过去几十年,人口持续向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江、沿海地区集聚,推动了这些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从自身看,株洲的城市的发展史,同样也是一部人才创业史。从7000人的小镇起步,因为五湖四海的人才汇聚于斯,株洲才能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国三线城市的佼佼者。懂人才并对人才充满感恩,是株洲从全国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的密码。
进入高质量新发展阶段,一方面,创新发展越来越依靠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城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以人才结构调整为基础,产业转型升级必须以人才转型升级为前提。
另一方面,人才人口的增加,将带来更庞大的消费市场、更完善的基建、更先进的产业、更繁荣的文化。株洲对人才的重视,正是坚定为产业发展长远计,为城市未来长远计的务实之举。
伴随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全国人口规模增量会渐减。与过去数十年相比,农村向城市转移劳动力“蓄水池”也会越来越小,人口、人才争夺将更加激烈。对于株洲来说,我们并不能因为当前仍是人口流入的城市就松口气——打造成为“青年人才向往之城”,需要一直在路上。
试着展望一下,如果我们每年都能吸引上万年轻人来这里创业就业,十年乃至二十年之后,株洲的城市能级和发展水平,将会迈向怎样的新台阶?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周蒿
编辑: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