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易汝青 株洲报道
株洲朝气蓬勃的汽车产业。
1月14日,湖南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在长沙开幕,省长毛伟明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要着重抓好十大产业项目、十大基础设施项目,大力推进十大技术攻关项目。三个 “十大” 项目,株洲均榜上有名,妥妥的 “C 位担当”。
株洲,这座年轻的老工业城市,在新旧动能转换时经历过 “阵痛”,但老工业基地不仅没掉队,反而像老树抽新芽,传统企业活力满满。背后原因何在?细究之下“厂所结合” 模式堪称株洲在时代浪潮中一路狂飙、开启未来大门的 “秘密武器”。
“厂所结合” 模式的前世今生
国家 “一五”“二五” 期间,株洲被选定为重点工业建设城市,这简直是株洲工业腾飞的 “超级大礼包”。彼时,大批工厂拔地而起,科研院所也纷纷入驻。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专注生产,院所潜心研发,初步形成分工协作关系。但这模式也有局限。
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系统集成国家重点实验室。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株洲,市场的力量促使厂所打破旧有模式。中车株洲所率先 “吃螃蟹”,1984 年果断自断 “皇粮”,踏上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的探索之路。它与中车株机紧密合作,在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不断深耕,从简单技术支持与产品配套,发展为深度研发生产一体化。这一转变,是株洲厂所结合模式的重大突破,不再局限于计划经济下的内部分工,而是迈向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融合协同的新阶段,“厂所结合” 模式逐渐成型,并在岁月打磨中持续优化。
株硬集团型材分公司混合料生产线。
株洲人秉持 “一生只干一件事,一生只爱一座城” 的信念,在这里拼搏奋斗,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 300 多项第一,也留下无数温暖回忆。制造业兴起后,让株洲魅力四射,美食多元融合,无论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在这找到家乡味道,在饭桌上畅聊。
不难看出,株洲厂所结合模式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计划经济时奠定基础,改革开放时创新突破,彰显出株洲人敢为人先的精神。
“厂所结合” 的新兴版图
创新,是 “厂所结合” 模式的灵魂所在,宛如强劲引擎,为株洲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堪称 “YYDS”。
轨道交通装备领域,中车株机与中车株洲所是 “黄金搭档”。中车株机牵头研制复兴号动车组(鼓型)“绿巨人”,中车株洲所提供关键的牵引电传动和网络控制技术,相当于高铁的 “心脏” 和 “大脑”。凭借紧密合作,“绿巨人” 驰骋全国,推动中国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走向世界前列。从最初引进国外技术,到如今自主创新,株洲轨道交通装备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 4%,攻克诸多核心技术难题,自主研制牵引变流器等核心装备,“株洲制造” 成为高端装备制造的闪亮名片。
株洲智轨。
航空动力领域,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与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合作成果斐然。经无数次试验改进,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 ——AES100 发动机。这一成果意义非凡,标志我国具备按国际标准自主研制先进民用涡轴发动机的能力,株洲也借此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在航空动力领域闯出一片天。这是株洲多年坚持创新的结晶,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先进硬质材料领域,株硬集团依托行业唯一的硬质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持续投入研发。通过 “项目牵引研发、生产、管理全面升级” 策略,优化产品结构,从传统硬质合金向高端精密产品转型。其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还畅销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让株洲硬质合金在全球市场站稳脚跟。这表明,只有不断创新,依靠科研力量,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催生新兴产业的肥沃土壤
“厂所结合” 模式如同肥沃土壤,在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创新发展的同时,催生众多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堪称 “产业孵化神器”。
株洲凭借轨道交通装备、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等优势产业积累的技术、人才、创新平台和应用场景等资源,实现跨行业 “孵化裂变”。新能源装备产业是典型代表,中车株洲所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凭借电力电子技术积累,进军风电、储能领域。多次打破全球最长陆上风电叶片纪录,跻身全球三大风电叶片供应商,储能装备出货量国内第一。这体现出 “厂所结合” 模式强大的产业拓展能力,能将传统产业优势转化为新兴产业发展动力。
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在 “厂所结合” 滋养下茁壮成长。以中车株洲所为核心,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围绕高分子材料研发应用共同攻关。应用领域从轨道交通零部件制造,拓展到航空航天、汽车等行业,生产的芳纶、聚酰亚胺薄膜等产品竞争力十足,不仅带动高分子新材料产业发展,还促进相关产业协同进步。
产自株洲的雅万高铁动车组。
低空经济、北斗、工业软件等新兴产业也在株洲这片创新热土迅速崛起。湖南省首家工业软件园建成运营,汇聚众多软件企业和创新团队,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持。通航运营能力全省第一、全国前列,低空经济产业链逐步完善。北斗产业依托科研院所技术研发与企业应用推广,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领域应用不断拓展。这些新兴产业为株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再次印证 “厂所结合” 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良好产业生态是企业成长的优质环境,“厂所结合” 模式为株洲打造出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在株洲,“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件”,生动展现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主机厂、零部件供应商与科研院所通过建立创新联合体、配套联合体,实现信息共享、技术协同、资源互补。
在株洲,大家秉持 “一生只干一件事,一生只爱一座城” 的精神,不仅创造工业辉煌,还营造出温暖生活氛围。这种紧密协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技术交流与创新。截至 2024 年 10 月,株洲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20 个,国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 84 家,其中国家重点 “小巨人” 企业 32 家。这些优质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企业梯度培育机制,为不同规模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针对性支持,助力企业健康成长。
如今,株洲在 2024 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百强中排 37 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 2 位。初步构建 “3+3+2” 现代化产业体系,拥有三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唯一国家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 3 个千亿产业,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大国重器成了株洲 “土特产”。
中车株洲所为越南双安项目设计制造的风电整机设备。
上天,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占全国 90% 市场份额,株洲星座卫星升空;下海,“启航号” 是全球最大漂浮式风电机组,深海机器人可下潜 6000 米作业;着陆,株洲产 “心脏” 助力复兴号飞驰,“喝杯咖啡就能集齐电力机车万个零件”;入地,株洲硬质合金产量占全国四成,大到盾构机、小到铣刀,都有株洲造身影。
株洲产轻型飞机亮相珠海航展。
跳出株洲看全国,“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 的愿景已成现实。株洲以创新为笔、产业为墨,为中国制造业发展贡献 “株洲智慧” 与 “株洲力量”。未来,随着“厂所结合”的后续迭代升级,相信株洲,定能在产业发展的星辰大海中,扬起更为强劲的风帆,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易汝青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