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聂千川 实习生 汪颖 韩亚轩 株洲报道
9月2日,株洲市天元区某老旧小区内,社区工作人员李田的手机突然收到一条房屋安全预警短信,显示小区3栋西侧墙体倾斜值接近安全阈值。他立刻赶往现场,通过手机APP上传现场照片与情况说明,指挥中心同步调度专业人员携带设备前往复核——这一幕高效联动的场景,正是株洲市“北斗+房屋安全监测”技术落地后的日常写照。
如今,北斗技术正深度融入株洲城市安全治理的血脉,为老旧房屋与供水管网筑起“智慧防线”。
北斗织就“天空地”网,老旧房屋安全有了“千里眼”
株洲作为工业重镇,73.76%的城镇化率背后,是大量建成25年以上的老旧房屋。过去,传统“人防”模式下,工作人员需逐栋排查房屋安全,不仅效率低下,还难以发现隐蔽性隐患。2023年起,株洲市率先探索“北斗+InSAR卫星+AI”的立体监测模式,让老旧房屋安全监测迈入“智防”时代。
株洲市“北斗+房屋安全监测”系统。
在芦淞区钟鼓岭历史文化街区,36套DBD高精度北斗监测设备已稳定运行超一年,实时捕捉房屋沉降、倾斜、振动等数据,累计生成上百万条监测记录。2024年夏季,该街区一栋20世纪初期的砖木结构建筑因持续降雨出现轻微沉降,北斗设备第一时间触发预警,社区与专业机构联动处置,通过加固地基化解风险。
截至目前,株洲市已对城市四区约869平方公里区域完成InSAR卫星广域筛查,结合房屋普查数据筛选出中高风险建筑,针对性安装北斗监测设备,将人工与设备投入减少90%以上,构建起“发现——预警——勘查——消患——验证”的闭环管理体系,该项目也成为住建部应用试点典型案例。
精准定位漏损点,供水管网迎来“微创”修复
“以前靠人工听漏,一人一天最多排查2公里管道,还容易受交通噪声干扰。现在有了北斗设备,不用破拆路面,就能精准找到漏点。”株洲市水务集团听漏专班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供水管网监测的技术变革。
2024年9月,株洲市在荷塘区富家垅片区首次部署79台北斗管道漏损监测设备,一周内便报警21次,工作人员现场确认并修复漏点23处,其中3处漏点还发现了多重泄漏问题。改造后,该小区DMA夜间最小流量每小时下降15.68吨,节水效果显著。
通过北斗定位,查到的漏水点。
这一技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吸附式安装+北斗定位+AI算法”的组合拳。设备无需破路,通过强磁吸附在管道外壁,内置电池可续航5年以上,4G模块实时回传数据;基于北斗定位,能精准反馈0-150米范围内的泄漏区域,漏点分析准确率超95%。2025年2月,枫溪大道至伏波大道沿线部署的810套设备再传捷报,成功定位DN600大管径管道泄漏点1处、DN300管道泄漏点2处;在国税芦淞分局,北斗设备发现一处每小时漏水量达5吨的管道问题,修复后当月水费直接下降1.2万元。目前,株洲市已在企事业单位、社区部署该类设备超千台,逐步破解“管网漏损率高、维修成本大”的行业难题。
从守护百年老屋的“微震动”,到追踪地下管网的“水滴声”,株洲市以北斗技术为支点,正在书写城市安全治理的新篇章。未来,随着2025年北斗国际峰会的临近,株洲计划在老城区再部署2000台供水管网漏损监测设备,并在醴陵打造全国首个城市级北斗漏损监测示范基地,力争将供水管网漏损率从9%降至7%以下,推动“株洲模式”向全国复制推广。在这片创新热土上,北斗之星正闪耀于城市上空,为建设“韧性株洲”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汪颖 韩亚轩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