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当香樟树下的晨光漫过春风楼,当登云路上散发着师生昂首而上的蓬勃朝气,我们又一次在九月的校园相聚——这是属于我们十三中人的新起点,更是承载着成长与梦想的新征程。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初入校园的2025级新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你们的到来,让十三中的每个角落都焕发着新鲜的活力;向迈入承上启下关键期的高二同学,道一声“继续加油”,愿你们在这学期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向站在冲刺赛道上的高三同学,说一句“全力以赴”,你们笔下的每一题,都是通往未来的铺路石。同时,也向即将迎来第41个教师节的全体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以匠心育桃李,以初心铸师魂!
新的学期开始了,今天我想和同学们聊聊高中三年最该读懂的“三对关系”,这不仅是成长的辩证法,也是我们十三中“立人教育”的核心要义。
一、昨天与今天:在时光回响里锚定当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翻开历史课本,看到“卢沟晓月”的硝烟、“平型关大捷”的壮烈,读到赵一曼“未惜头颅新故国”的绝笔、杨靖宇“腹中尽是草根”的气节,总会被一种力量震撼——那是先辈用生命筑牢的“民族脊梁”。古人说“殷忧启圣,多难兴邦”,铭记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沉湎伤痛,而是要明白:我们今天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在平安和祥的街道上徜徉,是无数“昨天”的牺牲换来的。这份和平,是“爱国情”最真切的底色。而把这份情感转化为课堂上专注的眼神、工作中勤苦的坚持,就是我们这代人最踏实的“强国志”与“报国行”。
如果说家国的“昨天与今天”是宏大的叙事,那我们每个人的“昨天与今天”就是具体的成长。高一的同学,或许还带着中考的喜悦或遗憾,但请记住:“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高中的每一堂课都是重新出发的机会,今天认真听好第一节语文课、做好第一次数学作业,就是对昨天最好的回应。高二的同学,可能会为上学期的成绩波动而焦虑,但“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今天整理好错题本、向老师请教一个困惑已久的问题,就是在为明天积蓄力量。高三的同学,更不必被过去的考试分数困住,“今日埋首,明日昂头”,把每一个“今天”都用来夯实基础,就是对“昨天”努力的最好延续。
二、立德与立学:在修身治学中涵养根基
我们十三中始终坚守“立人教育”理念,坚持“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立德”是做人的根本,就像一棵大树的根系——根系不深,树干再高也会被风雨吹倒。而“立学”,则是成长的枝干。欧阳修讲“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高中阶段的学习,不只是为了分数,更是为了培养“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能力。有德无学,是空有善意却无能力;有学无德,是身怀利器却失方向。“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庞众望为我们生动诠释了何为“立德”与“立学”的统一。他出身寒门,却从未被困苦压倒,而是奋发图强,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这是“立学”的典范;更可贵的是,他心怀感恩,婉拒社会资助,把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并在科研路上立志报国,这是“立德”的光辉。他的颁奖词写道:“不辜负妈妈的目光,不辜负时代的期望。”这正是“德”与“学”的高度统一。
所以,高一的同学,不妨从日常的纪律意识、课堂的举手发言开始,在修德中养习惯,在立学中打基础;高二的同学,面对分科新挑战,既要钻研学科难点,也要在与同学的互助中学会包容;高三的同学,在紧张的备考中,更要守住精神与品格,因为“立学”的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有知识更有品德”的人。
三、成人与成材:在责任担当里实现价值
怎样才算“成人”?怎样才算“成材”?《说文解字》里给出了答案:“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材,木挺也”。成人,是成为“有温度、有责任”的人;成材,是成为“有能力、有贡献”的人。2025年全国“新时代好少年”何慧杨,一名从小在虾塘边长大的广西农家女孩,就读中职院校后,她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员”,为练就“火眼金睛”,她在显微镜前端坐6小时反复镜检,为精确测定饲料蛋白含量,她连续记录比对327组数据。最终,她在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夺得金牌,实现了“成材”梦想。而她“成材”的初心,是“用所学的技术好好回馈社会”,帮助更多养殖户,这就是“成人”的责任感。何慧杨的事迹告诉我们,“成材”不只有考上名牌大学一条路,在任何一个你热爱的领域做到极致,都是“成材”。而心怀他人与社会,懂得反哺与奉献,就是“成人”的标志。
“成人”不是年龄的增长,而是懂得“有所不为”:不迟到、不撒谎、不推卸责任;更是懂得“有所为”:主动帮助他人,认真完成学业,体谅父母的辛苦。而“成材”,也不是要成为“名人”,而是像何慧杨一样,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最好,可以是考上心仪的大学,也可以是在某项竞赛活动中脱颖而出,还可以是走上工作岗位后把工作做到极致。
同学们,高中三年,就像一篇需要我们用心写就的文章:“昨天与今天”是文章的线索,让我们的成长有迹可循;“立德与立学”是文章的主旨,让我们的追求有根可依;“成人与成材”是文章的结尾,让我们的价值有处可放。作为校长和老师,我期待看到:明年此时,高一的同学能骄傲地说“我适应了高中,懂得了责任”;高二的同学能坚定地说“我找准了方向,学会了坚持”;高三的同学能从容地说“我成就了自己,守住了初心”。
最后,愿老师们在新的学期里,既能传道授业解惑,也能传递温暖和智慧;愿同学们在十三中这片沃土上,都能成长为“立德修身、笃学成才”的好少年!让我们一起,把这个秋天的期待,变成明年夏天的收获!
来源:红网
作者:官孟琼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