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市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张长虹:在毫米尺度间注入医者温度

红网时刻新闻9月30日讯(通讯员 彭之羿)“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这是株洲市人民医院眼耳鼻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长虹的座右铭。十余载春秋,他以一把柳叶刀在鼻腔耳道的方寸之地精耕细作,用仁心穿透微小腔隙的黑暗,为患者点亮生命尊严的光亮。

精研医术:小科室中的生命守护者

在许多人眼中,眼耳鼻喉科常被视作“小科室”,但在张长虹看来,这个“小”字背后,关联的却是患者生活中最真切的困扰。“医学不分大小科,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没有轻重之分。”这句话,他不仅常说,更用实际行动将其诠释得淋漓尽致。

微信图片_2025-09-30_110020_004.png

张长虹率先开展的低温等离子微创手术,为数百名鼾症儿童带来了新生。8岁的童童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因腺样体重度肥大长期缺氧的孩子,每晚都在窒息的边缘挣扎。张长虹精心施治,术后第二天,童童三年来第一次安稳入睡。望着孩子恬静的睡颜,父母热泪盈眶,送来锦旗时声音哽咽:“三年煎熬,一朝得救”。

2022年冬天,一位八旬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因荔枝卡喉被紧急送医。面对老人无法配合、情况危急的复杂局面,张长虹在备好气切包做好最坏打算的同时,以惊人的耐心和毫米级的精准操作,成功取出异物。

从过敏性鼻炎翼管神经切断术到内镜下喉癌微创手术,张长虹带领团队先后填补医院十余项技术空白。这些突破让“小科室”成为守护患者生命质量的“大枢纽”,也让更多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者仁心:400元与3000元的医德启示

张长虹“用最小代价解除痛苦”的行医理念,同样体现在他为患者精打细算的务实风格中。2024年寒冬,李女士因耳道湿疹辗转多家医院,花费近3000元治疗费后病情反而加重。“那段时间,耳朵奇痒难忍,夜不能寐,几乎绝望。”回忆起当时的处境,她仍心有余悸。

微信图片_2025-09-30_110026_692.png

转机发生在遇到张长虹那天。仔细检查后,张长虹微笑着安慰她:“问题不复杂,很快就能好。”这句简单的话,让李女士重拾希望。更让她惊喜的是,经过四次针对性治疗,总花费不到400元,困扰她两个月的顽疾就彻底痊愈了。

“疗效是最好的医德。”这是张长虹常对团队说的一句话。在他看来,医生的天职是用最小的代价为患者解除痛苦,而不是用最复杂的方案填满处方。

医患共情:从“中医夜市”到数万粉丝的温暖奔赴

张长虹的医者担当,从未止步于诊室之内。作为医院第十党支部书记,他率先垂范,将专业的医疗服务通过“中医夜市”惠民活动延伸至街头巷尾,让这份仁心仁术扎根于更广阔的土地。

他坚守夜市灯下的初心,惠及数万市民,每逢“出摊”日,无论寒暑,总能看到张长虹在摊位前忙碌的身影。测视力、看诊、解答疑问,他对待每一位市民都如同接诊住院患者般认真。更令人感动的是,他还利用休息时间上门为行动不便的孤寡老人治疗。一年来,他参与了八十余期“中医夜市”,带领眼耳鼻喉科在全院临床医技科室中获得“最佳参与奖”。

在自媒体平台,张长虹发布50余条科普视频,他将专业的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其中,视频《喷嚏+鼻塞≠感冒》在全网播放量突破10万,帮助众多过敏性鼻炎患者避免误治。

洞小乾坤大:显微手术中的医德传承

作为年轻医生的导师,张长虹始终强调“先修共情之心,再练精准之手”。一位学生在手术笔记中写道:“师父教会我,内窥镜下既要看清病变,更要看见背后的人生。每次手术刀起刀落,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从手术室的争分夺秒,到“中医夜市”的灯火长明;从在多个社区的公益义诊,到科普屏幕的温情互动,张长虹以“小科室”中的“大仁心”,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医者的精神坐标。

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年医生跟随他的脚步走进社区、奔赴乡村;越来越多的患者握着锦旗道出“我信人民医院”的心声。这让我们深信:真正的医德丰碑,永远矗立在老百姓的口碑之中;真正的医者仁心,永远闪耀在“洞小腔深”的生命微光里。

来源:红网

作者:彭之羿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43/74/1532528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