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盛夏如火,空调“续命”的时节,仍有无数奋斗者在高温下挥汗如雨。他们用双手托起城市的运转,用汗水浇筑生活的希望。红网株洲站记者记录下这些平凡英雄的坚韧身影,倾听他们的故事与心声。用镜头致敬他们的拼搏精神,让每一份付出都被看见,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
在株洲,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穿梭在钢筋水泥“丛林”,用汗水和高超技艺浇筑起城市通道,那一个个平凡而坚毅的身影,就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钻桩基、筑承台、填土方、架桥梁……建筑工人用汗水与坚守筑起城市“脊梁”。
从“小工”成长为“技术工”
“滋滋滋……”7月25日上午,在荷塘区三一智慧钢铁城铁路专线桥面上,建筑工人正在进行挡砟墙的焊接施工,空气中弥漫着焦味和汗水的气味。
王勇戴着安全帽作业。
站在距离地面10米高的桥面上,早晨的太阳照着钢筋水泥,热浪从脚底往上冒。在施工现场,来自湖南娄底的王勇戴上安全帽,抹了把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项目上的老人,他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节奏。
21岁那年,王勇跟着村里的亲戚走进工地,从最基础的搬砖、和泥做起。“那时候什么都不懂,就是跟着学,慢慢摸索。”王勇回忆道。这一干,80后的王勇在建筑行业工作了近20年。
建筑工人的工作强度大,风吹日晒是常态,但王勇坚持了下来。他参与过多个高速公路、铁路项目的建设,从最初的“小工”成长为技术娴熟的钢筋工、模板工。
“干这一行,靠的就是毅力和责任心。”王勇说。尽管建筑工人的收入不算高,但他觉得,能参与基建项目的建设,看着一条条铁路、公路在自己手中成型,心里有一种成就感。
38℃桥面上的“烤”验
7月的株洲,气温持续攀升,平常34℃的温度,在桥面上达到38℃左右。烈日炙烤下,钢筋都烫手,工人们却依然要穿着厚重的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在高温下作业。
项目正值关键施工期,即使高温天气也不能停工。每天早上7点到11点、下午3点到6点,工人们采取“错峰施工”的方式避开正午最热的时段,但即便如此,高温仍然让人难以忍受。
王勇汗水浸透衣服。
上午10点,王勇正带领班组进行挡砟墙的钢筋绑扎作业,晒得发烫的螺纹钢筋把手套烫得发热。钢筋绑扎后,又开始进行钢筋焊接,王勇带着护目镜,太阳的热度和焊接的火花,使得体温加倍往上涨。
“最难受的是绑钢筋的时候,太阳直射,铁架子晒得发烫,手套一摸上去都烫手。”王勇说。汗水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滑落,工作服早已湿透,但他手上的动作丝毫不停。
“现在条件好多了,有空调衣,还有空调帽。”他指着同事的衣服介绍道。除了施工单位配备的防暑装备,王勇的“降温神器”还包括随身携带的冰水,能让皮肤和手快速降温,避免烫伤。在高温环境下工作,如何防暑降温成为这位老建筑工的“必修课”。
为了应对高温,工地配备了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药品,并设置了临时休息室,供工人们短暂歇息。但王勇往往顾不上休息太久,“活干不完,心里不踏实”。
“熟练”成为最朴实的坚守
“建筑工人为了避免患结石,每天需要补充大量的水。”王勇边说边拧开1升装的水瓶,这已经是他今天喝的第二瓶。
荷塘区三一智慧钢铁城铁路专线项目现场。
施工现场,都是中年面孔。王勇告诉记者,现在从事建筑工人的主要是70、80后,年轻人越来越少。“我们这批人就像‘最后一代’建筑工。”他笑着说。
谈及工作辛苦程度,王勇毫不犹豫地说:“很辛苦!但只有每天做下去,才能顺利完成项目,也能回娄底看看家人。”20年的从业经历让他几乎走遍全国各地,10年前他还到过新疆、河北、山东等地施工。如今,他不愿再离开湖南,来到株洲工作,就是因为回娄底很便捷。
铁路专线项目预计10月份完工,这意味着王勇再工作3个月就能回到娄底与家人团聚。
20年来,王勇从未想过换工作。“在这一行已经熟练,再去干其他的工作,很难达到现在的工资条件。”简单的话语道出了这个行业从业者的现实考量。
在桥面上2个小时后,记者已经大汗淋漓,很难想象这样的高温下建筑工人能完成精准施工。他们用最朴实的智慧对抗着高温天气,他们藏着基建最真实的韧性。当人们享受着高铁、公路带来的便捷时,或许该记得:每一段路程里,都凝固着汗水与坚守。
策划:李卫林
指导:胡芳
执行:记者 颜洪 实习生 张子奕 张佳 韩亚轩 通讯员 屈惠康
来源:红网
作者:颜洪 张子奕 张佳 韩亚轩 屈惠康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