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制造名城株洲能造大国重器,撑起民族的脊梁,同时更有一批特色产业成为“金字招牌”,点亮民生经济。这些“小而美”的产业招牌成为株洲制造多元化发展的生动注脚。红网记者将带大家走近它们,换个角度认识“钢铁直男”株洲。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胡芳 株洲报道
7月16日,湖南迎来今夏首个高温红色天气。与室外的酷热不同的是,在株洲云田花木基地大棚里却很凉爽,一盆盆花卉绿植正吹着空调,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环境中长势正旺。
从2000年开始,“云田花木”这块金字招牌的含金量一直在持续上升中。
云田镇是中国花木之乡,也是全省首批农业特色花木小镇,约有1/3以上的人口在从事花木行业。
当地龙头企业,湖南云田园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云田生产基地。
市场需求旺盛催生富民工程
“云田花木”种植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云田镇地处长株潭三市腹地,拥有23平方公里城市绿心,镇内龙母河水系蜿蜒全境,有云峰湖等大型水体,生态优势明显。
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政府发现国内花木需求旺盛,而云田又有基础,经过试水,当地政府决定把花木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和富民工程来抓,也逐渐打响了“云田花木”品牌。
“1998年,当地开始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花木产业,带动云田镇花木产业发展。”湖南云田园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易晗说。“‘公司做农户做不到的,农户做市场需求的’,农户在户外种植香樟、桂花树,再由公司配套到园林绿化市政工程中,公司则利用大棚种植花卉,相辅相成实现共赢。”
公司会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和补贴,有了托底,农户们“胆子”也大了起来。同时,公司也率先建设了一批现代化农业设施,开启了工厂化、集约化农业运作,为中国花木之乡奠定了基础。
鼎盛时期,云田镇花木种植面积达3万余亩,与长沙跳马、浏阳柏加一道被称为湖南花木产业的“金三角”。
云田花木基地里红掌长势喜人。
牢记嘱咐,在花木产业化道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市场在变,以易仕林等为代表的第一代云田花木人敏锐感知到了。于是对云田花木不断进行产业升级,从种“苗木”到育“花卉”、再到“精品”花卉,逐步成长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
“红掌作为我们主要花卉产品,目前我们的产量是国内最高的。”易晗说,但当年也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国内很多精品花卉育种和技术都来自国外,2006年红掌被引进到了云田。“在种植过程中,红掌发生了病害,但由于没有经验,最终导致一整个大棚的红掌被感染,当时我们才6个大棚,损失可想而知。”面对挫折,云田花木人积极应对,不断学习技术,加强本土化研发,也让红掌在云田生根发芽。
2011年3月21日,“云田花木”迎来了高光时刻,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来到云田社区,详细了解花卉销路及农户收益。“总书记的嘱咐一直被农户们牢记着,践行着,同时也被后辈传承着。”易晗说。
作为当地花木种植的龙头企业,湖南云田园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基地生产面积就有1500亩(云田基地约150亩,攸县基地约1350亩),建成高档温室大棚18万平方米,是国内花卉绿植品类齐全、规模靠前的现代化设施农业。花卉绿植细分品种多达上百种,年产红掌、蝴蝶兰等高档花卉300余万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而从云田镇的调研统计来看,全镇有花木品种800多个,花木种植户5600家,花木公司12家,有花木精品示范园2000多亩,高档盆景盆花生产基地1000多亩,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并辐射到东南亚地区。
云田花木多元化发展,全省首个规模化吊装木耳基地。(贺婷军摄)
多元化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时代在变,环境也在变。近年来,受市场诸多因素影响,花木产业受到一定的冲击,作为“云田花木”二代们正以新农人的身份带领产业再创业。
以龙头企业湖南云田园林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为例,2020年他们开始探索食用菌产业,建成省内首个规模化吊装木耳基地。从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基地种植、线上与线下销售到研学文旅观光和技术培训,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易晗说:“我们与湖南省核农业与中药材研究所、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组建研究室,实现产学研转化。业务从园林绿化市政工程、花卉绿植扩展到食用菌、果蔬、中药材等方面。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和体验观光,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
“电商环境下,观叶类植物在运输和销售中受到欢迎,我们相应结构也进行调整。”易晗对私域传播和公域传播都很关注,不仅开发了“耘浓福”品牌小程序,在她的视频号、抖音号都是带货以及推广和销售云田花卉、木耳之类的短视频。
目前,他们正在开发赏食两用百合,并建立了实验室,不断打造更宽广的生态农业,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