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18日讯(通讯员 张洪灿)在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有这样一名专业教师,她用智慧、热情和担当深耕课程思政育人阵地,为青年大学生筑牢思想根基,助力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潜心教学,开拓课程思政新航道
作为资源环境系环境工程技术专业的一名专任教师,杨萍非常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每一次备课,她如同一位“寻宝者”,深入探寻教材的每一个角落,挖掘其中潜藏的思政教育资源。例如在《环境生态学》教学准备中,她不仅对技术原理和应用实例进行细致梳理,还广泛收集国家环保领域的前沿成就以及科学家们的奋斗故事。课堂上,她向大家分享这些故事,同学们眼中渐渐燃起爱国的火焰,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慢慢地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环境生态学》课堂讨论教学环节。
为了让课程思政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杨萍大胆创新,积极尝试多元教学方法。案例教学、项目驱动、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在她的课堂上交替运用,学生们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究者。一段精心剪辑的环保现场视频,瞬间将学生们带入真实的工作场景,那震撼人心的画面让学生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课堂上热烈讨论、学生积极参与互动,成为了杨萍课堂教学常态。
她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力量,利用在线课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等,打破了传统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在《数字环保》的教学中,她组织学生开展基于真实项目的团队协作,学生们在攻克难题的过程中,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极大锻炼,更在团队合作中学会了沟通交流、相互包容,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也显著增强。
杨萍在进行校企合作生产教学。
协同育人,构筑全方位思政教育网络
杨萍认为,思政教育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活的始终。为此,她积极与学院各部门、专业课教师和学生家长沟通协作,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
在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中,杨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思政元素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在与《环境监测技术》专业教师共同备课时,她提出在检测污染水源、大气污染等教学环节中,渗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担当内容,实现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杨萍也时刻关注着他们。曾有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她及时发现并多次谈心,给予疏导和鼓励,帮助学生重拾学习热情。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她积极参与活动策划,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思政教育的熏陶。
成效喜人,得到师生的广泛认可
有了杨萍的悉心指导,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中屡获佳绩。2022年,她带领的团队在全国高分子材料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发明杯”大赛中均获得一等奖。许多学生在毕业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了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
杨萍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得到了学校、同行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连续4年荣膺学生“最受欢迎教师”称号。连续4年在湖南省职业院校思政教学能力比赛中斩获佳绩。她主持的《环境化学》课程荣获全国“互联网+”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在科研领域,杨萍坚持“教学与科研双轮驱动”,主编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等著作,发表了10余篇论文,主持省级3项课程思政课题研究,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杨萍用对教育的热爱和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教育之歌。她的付出与努力,照亮着高职学子的成长之路。未来,她将继续砥砺前行,让思政之光在高职校园绽放更耀眼的光芒,为培养时代新人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张洪灿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