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4月11日讯(通讯员 田婧杨 文浩 曾俊敏)清明后、谷雨前,正是采茶旺季,连日来,株洲市渌口区淦田镇宏图村村两委班子一行整日忙得像陀螺,白天村里上班、晚上厂里制茶、抽空查看基地……村干部摇身一变当起了“制茶工人”,将荒废多年的“茶山”重新收拾起,改造成利民富民的“金山”。
4月9日下午,在淦田镇宏图村鲇鱼山茶园加工厂房内,58岁的宏图村党委书记谢西武正分秒不停地紧盯着生产线,守护制茶中至关重要的一道工序——杀青,尽管是半机械化生产,但他丝毫不敢松懈,一会查看投料口,一会瞟一眼温度显示屏,还时不时用手掌试探茶叶的温度,以便随时调整机器。
总控台上,手写的“250℃—280℃”“左加热”“主自动”的字眼,正是他留下的“新手上路”标记。“我是个新手,年纪大了记不住,就把师父教的标准温度写上,便于更熟练掌握操作技巧。”谢西武说。
跟谢西武一起,忙着投喂鲜叶、理条吹送、分拣烘干、称重登记的“制茶工人”们,都是他的同事,自茶厂开张以来,村干部6人纷纷抛开家中事务,集体“下海”制茶。懂点财务的负责过磅称重、记账付钱;学过炒茶的负责把控炒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白天接送采茶工、管理茶园、跑销路,晚上熬夜炒茶,大伙儿各显神通,仅运行5天,炒制入库的干茶已有200多斤,且已销售一空。
鲇鱼山茶园已有50余年历史,茶青均来自于上世纪70年代知青栽种的福鼎老茶树,因原生态、味香醇曾颇负盛名。近年来,因管理、经营不善,茶园杂草丛生、长期处于荒废状态,无法发挥经济效益,2022年,因承包商合同无法履约,村里决定将茶园收回来。
如何将搁浅的产业重新发展起来?去年10月,渌口区组织区、镇、村干部走进浙江,实地考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看着整齐排列的万亩茶园,听着“茶叶变金叶”的故事,谢西武深受启发,考察回来后,便与其他班子成员商量,决定把鲇鱼山茶园设为“千万工程”实践基地,希望重振茶产业。“我们有自己的基地,有自己的产业,不需要大量投入,只需要改造升级。”谢西武信心满满。
就这样,宏图村开始了集体发展茶产业的第一次试水,谢西武带着两委成员学种茶、管茶、炒茶、卖茶。茶园多杂草、细笋多,他们就买来微型翻耕机,对老茶园进行修复更新;传统工艺没有产量,就引进一条晾茶、杀青、炒茶自动化生产流水线;不懂制茶技术,又请了一名专职技术人员,在茶叶加工厂指导;持续耕耘,“鲇鱼山”老茶园逐渐焕发新生机。
如今,新叶刚采,鲇鱼山茶园的订单已经排得满满当当,供不应求了,产量也较去年翻了五倍。经估算,今年预计采摘茶青3000余斤,年销售收入可达60万元,为宏图村集体增收20万余元,带动本村及周边农村百余人就业。
来源:红网
作者:田婧杨 文浩 曾俊敏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