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打响地方特色农业品牌 实现乡村振兴美好愿景

红网时刻新闻12月5日讯(通讯员 代沛)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继续支持创建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品牌是农业竞争力的核心标志,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支撑。

1.jpg

近年来,醴陵市明月镇为打响“醴陵玻璃椒”品牌,不断加大政策、项目、资金扶持力度,通过建设特色基地、深加工厂、冷链物流、农产品冷库,成功突破了储藏、包装、运输上的瓶颈,打造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条。

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现状,探索品牌农业发展新方向新动能

醴陵玻璃椒外形似牛角、带弯钩,鲜红中泛着油光,像红玛瑙一样晶莹剔透,格外的惹眼诱人。辣椒皮薄、肉厚、籽少,且晒干后的辣椒透明到可看清里面的籽,“玻璃椒”一名便是由此得来。据《醴陵县志》记载,清光绪年间,醴陵引入玻璃椒,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凭借高颜值、高品质,上世纪70年代曾远销东南亚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明月镇地处湘东,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无霜期长,有着适宜于蔬菜生长的良好自然条件。玻璃椒产地属酒埠江灌区,蓄、引水工程与大小山塘、河坝、水库渠道相通,大小蓄水池,引水渠(沟)相连,灌溉条件好。

2.jpg

目前,全镇种植面积近5000亩,年生产能力0.79万吨,加工企业及合作社15家,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产值23400万元。醴陵玻璃椒已被列为十四五期间株洲市绿色食品规划(2019-2025)和醴陵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点产业。

2018年3月,醴陵玻璃椒被农业部评为“国家地理标志性农产品”。2019年9月,明月镇云岩社区依靠玻璃椒入选第九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22年9月,经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醴陵玻璃椒”品牌估值达到1.75亿元,并成功入选“湘赣红”区域共用品牌。

为促进“玻璃椒”产业走向规模化生产,成立醴陵玻璃椒经济合作联村党委,以联村党委下联6个村(社区)和醴陵市岩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取“联村党委+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醴陵玻璃椒产业。今年开始实施产业规划布局四年计划,制定醴陵玻璃椒栽培技术规程,到2025年实现打造2000亩以上的玻璃椒标准化种植示范片区。

醴陵与湖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合作,从研发端发力,解决玻璃椒对生产环境“挑剔”、耐病虫害能力较低、产量相对不高等问题。该镇在醴陵玻璃椒主产地云岩社区深度推广“大棚+两季”新型栽培技术,并与醴陵市渌江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投资建设玻璃椒自动化生产线,促进玻璃椒产业提升。同时,引进科技特派员,针对玻璃椒运输不安全、储藏难等问题,指导建设特色基地、深加工厂、冷链物流、农产品冷库,成功突破储藏、包装、运输上的瓶颈。

科学谋划产业发展蓝图,努力走出一条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以醴陵市岩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农业合作社为基础,向醴陵玻璃椒种植环节延伸,建设规模化、标准化醴陵玻璃椒种植基地,提高产量、提升质量。以醴陵玻璃椒为基础,向产后加工、流通、餐饮等环节延伸,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一方面,支持醴陵市岩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转型升级,在保留原有特色手工制品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进行机械化生产;另一方面,加强与辣椒制品领域知名企业合作,例如湖南坛坛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加大技术投入,丰富产品类型。

立足醴陵玻璃椒的“生态红”和红色旅游资源的“教育红”,做好两者结合文章,构建“双红”旅游经济圈。一方面,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以“体验式”休闲为切入点,设计醴陵玻璃椒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品尝的一站式体验项目;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红色教育旅游和“风车谷”休闲旅游,设计集精神洗礼和放松心情为一体的沉浸式旅游路线。做好两者的结合文章,构建从视觉震撼到味蕾震惊的“双红”旅游路线,同时建设特色民宿,承包旅游期间的“吃、住、行”。

3.jpg

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高效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转变醴陵玻璃椒产业项目安排导向,引导合作社、企业用工业化思维办农业,走机械化道路;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推广多季种植新品种,充分利用“院士团队”模式进行提质增产,不断为醴陵玻璃椒品种提升科技含量;开展醴陵玻璃椒种植领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支持鼓励青年学子学农爱农服务三农,培养醴陵玻璃椒种植本土技术型人才。

在醴陵玻璃椒财政补助资金政策制定上,改变以往补助资金直接发放的方式,通过“先建设验收、后奖励支持”的方式,合理安排使用资金,并根据验收评估等级有梯次发放奖励资金,极大提升资金的活力,保证每一笔资金都用到实处,发挥实效。针对醴陵玻璃椒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改变以往补助资金直接支持项目建设的方式,通过将补助资金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并按照资金所占比例进行分红,分红资金再次以“入股”的形式投入项目建设,或者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极大增强资金后劲,保证每一笔资金不流失,见成效。

来源:红网

作者:代沛

编辑:龙琦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756/97/1332642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