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2月28日讯(通讯员 罗璟怡)醴陵市沈潭镇地处湘赣交界,有着“日出沈潭红胜火,鱼鹰乌蓬鸣铁河”的盛誉。两省村民在此“共饮一湾水,共植一丘田”,见面互道“老表”,方言风俗相通。从地理轮廓来看,沈潭镇像是湖南的一只“手”,亲切地挽住了江西。
每当遇上集镇“赶集日”,沈潭镇信访、民政、农业等部门就会主动上街“摆摊”。家住江西省萍乡市麻山镇的张华找到金牌调解员潘健,原来他与沈潭一家砖厂存在矛盾。潘健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邀请当事人围坐“恰茶”,这场跨省的纠纷最终在沈潭一间小屋里达成了和解。
边际交界处往往错综复杂,沈潭却能享一方安宁,成为湘赣边的一颗璀璨明珠,究其原因,除了当地政府治理有方,更是地方文化得到了充分传承,并与时俱进地发展了新的时代内涵。地方文化是基层治理的人文底色,润养了当地睦邻友善的淳朴民风。
见贤思齐 古今对话
早在清朝年间,举人陈钟山在沈潭万寿宫古戏台的匾额上题了“学好样”三个字。“戏台上演绎的故事里有好人,也有坏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们都来学好样、做好人吧!”先贤的愿望得以实现,“学好样”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数百年以来的精神图腾。
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崇,穿过时光的长廊,依旧生生不息。“学好样”的传奇故事,被后人搬进了“美田桥家风馆”。在这座青瓦白墙的小馆里,原创歌曲《学好样 做好人》的旋律萦绕在耳,一同展出的还有春锣、傩面傩庙傩舞等湘赣边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美田桥村书记漆国华自豪地介绍:“家风馆的人气很旺,经常有学校组织少年儿童们来参观学习,‘学好样’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品牌,未来还要走出湘赣,走向全国!”
热血传承 心忧天下
沈潭镇的文化底色,还根源于红色基因的传承。这座小镇走出了开国将军刘文学、巾帼英雄易湘苏、军事少将王道平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当地人从未忘记“精忠报国,耕读传家”的祖训家规,积极修建了湘赣边革命烈士纪念园、三星里革命烈士纪念碑、三星里“热血人文”陈列厅等红色阵地,现已成为当地德育教化、村民交流互助的精神家园。
先贤的“公心”得以传承,沈潭村民拉起了两支引人注目的“马甲队伍”。一支是由“五老”乡贤、青年学生自发组建的“‘红马甲’文化服务队”,在烈士陵园、家风馆承担着讲解任务。待到夜幕降临,另一支由各村党员群众组成的“‘绿马甲’摩托车队”便出发了。吴飞霞是其中十分亮眼的女骑手之一,她白天是幼儿园教师,培育祖国未来的希望;晚上是骑行志愿者,守护一方社区的平安。
逆风昂扬 苔花绽放
近年来,沈潭地方文化与时俱进,发展了“苔花精神”等新内涵,并用文化“软实力”不断赋能“硬实力”。镇长欧智文表示:“沈潭镇曾是醴陵面积最小、人口最少、财力最弱的乡镇之一,正是因为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精神,修缮基础设施、引进优质企业、打造文旅项目,按下了产业发展的‘快进键’。沈潭镇从税收垫底的‘透明’小镇,一跃成为醴陵经济发展的第一梯队,并以蓬勃之势持续发力。”
地处偏远、基础薄弱的乡镇何以破局?沈潭镇的成功经验或可资借鉴。这座湘赣边陲小镇锤炼自身特色,依托德治、深化善治,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绘就了一幅和谐美丽的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罗璟怡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