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规律表明,产业和人口向优势区域集中,经济增长空间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今年8月,《长株潭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印发实施,剑指全国重要增长极。
在新的起点上,置身这场宏伟实践,株洲,到底走什么样的路?看苏州之与上海,特别是昆山、太仓,打的是轨交牌,走的是竞合路,造就出“一个嘉昆太,万亿增长极”发展现象。苏州人用一句“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道出了其中密码。
大树底下既不是躺平“好乘凉”,也不是恐惧“不长草”,而是差异化地“种碧螺春”。同受沪广深超级城市辐射,苏州、佛山、东莞异军突起,而中山、肇庆、珠海、青浦却相较逊色。背后折射出一个根本逻辑:区域协作从来不是被动的地理决定论,而是主动的战略选择。
错位竞跑“长成不一样的森林”。很长一段时间,舆论场出现了一些对一体化的误解和偏见,认为株洲要被长沙“吸”干了,大呼“株洲老本都快没了”。实际上,湖南四个世界级产业集群,都集中在长株潭都市圈,株洲就占半壁江山。而长株潭三城产业又各有千秋:长沙以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业称雄;株洲靠轨道交通、中小航发、硬质合金等产业制胜;湘潭凭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占位。完全不重复,全国罕见。各家凭绝活吸引要素,靠市场配置资源,彼此差异互补,这恰是长株潭都市圈最大优势。
每个城市群、都市圈,不可能什么都做,长株潭做不了也做不到,只能做自己能做的。翻一翻广东产业集群地图,得益于珠三角地区高端制造业溢出,粤东汕头的海上风电,粤西湛江的绿色石化,粤北韶关的新材料和河源的手机产业,等等,广东制造业正从梯度转移走向区域协作,在错位并线竞跑中,产业差距逐步缩小。
产业是错位,不是抢位。必须聚焦株洲优势领域主赛道,在都市圈大生态中找准位置,长成一片与长沙、湘潭不一样的森林,打开另一片天地。从新一届市委制定的“3+3+2”现代产业体系看,第一个“3”源于制造业立市“厂所结合”的积淀传承,第二个“3”是第一个“3”的裂变融合,最后一个“2”既有烟花、服饰、陶瓷浓厚的传统烙印,又有北斗、IGBT未来抢布局的株洲选择。差异化赛道无不是扬株优势、锻株长板,传递的是“以我为主”的战略定力,彰显的是支撑湖南先进制造版图崛起的雄心实力,考验的是推动本土裂变和产业链招商的执行功力。
主动靠拢抱团出圈。一体化是机遇,不是危机。都市圈是共赢,不是排他。经济超发达地区,无不把合体突围当做增长密码。看广东,深汕特别合作区建立,力图打造世界级汽车城;看海南,儋州洋浦一体化,打造自贸区经济第三极;看长三角,苏沪两城地铁11号线实现无缝换乘,两个万亿级城市的市中心,实现跨省地铁直达。
株洲必须依托长株潭都市圈大生态、大平台、大体系携手向上出圈。必须坚决摈弃门户之见,用市场思维理性看待大城市“虹吸”现象,善于抓住溢出机遇。近年来,北斗系、三一系、长郡雅礼等布局株洲,正是因为株洲抓住了长沙科技教育资源溢出。换言之,山河系、时代系等企业抢滩布局长沙后,也反哺株洲基地业务,许多科学家、工程师家在长沙、工作在株洲。
长沙、湘潭是株洲经济外向的首站。要提早谋划、主动靠拢,把问题变成前进动力,把堵点变成工作发力点。重大区域性规划要提前考虑10到15年,轨道上的长株潭和绿心调规要立足长远眼光,当前的融城断头路、瓶颈路等问题要主动对接解决,决不能等长沙对接我们。长沙今后发展又快又好,株洲不仅要做好当溢出第一站的准备,还要强化产业和创新资源交流合作,共同搭建长株潭大平台,既催化溢出,又加深联系,埋下承接伏笔。
唱好长沙株洲研发“双城计”。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其时已至、其势已成。这是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根本塑造湖南先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招,更对株洲“厂所结合”生态进化,产业和创新能级飞跃,具有特别重大的机遇。
以企业为创新主体,是株洲创新研发的根本优势。但也要看到,在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突破、中试基地建设和支撑未来产业布局上,比较吃力。要抢抓这一机遇,加强优势领域科研合作,攻克关键技术,支持本土企业到长沙抢滩布局,深度对接联系长沙高校的科研资源,组建研发团队和平台,建好一批孵化器、加速器,推动长沙研发成果在株洲转化,株洲技术创新问题用长沙资源解决,吸引更多在长沙成长的创新创业团队到株洲发展,助力长沙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
我们的城市天生开放,过去包容天南地北,现在更有宽广格局。依托强大的创新优势,北欧小城般的宜居生活,世界级企业的平台,中等规模城市的成本优势,只要聚焦主赛道深耕细作,主动融入加强协作,必定有东莞、昆山般的别样精彩。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吴楚 王彦峰
编辑:曹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