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株洲:湘江岸边唱“大风” 鲲鹏展翅翱九天

红网时刻 通讯员 罗金鹏 记者 苏莉雅 株洲报道

湖南山河飞行表演队固定翼4机编队凌空展翅、划破长空,旋翼机3机编队首次在株洲炫舞,应急救援训练飞行精彩亮相……

2022湖南(国际)通用航空产业博览会,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更擦亮了一座正在崛起航空城的新名片。

IMG_9152.jpg

株洲,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明城、轨道交通城、硬质合金城、森林城,还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航空城,与中国航空航天渊源深厚。

底蕴深厚 航空产业高歌猛进

亮眼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株洲市深厚的产业底蕴。

时间回溯到1954年10月25日。

毛泽东主席的嘉勉信从北京传到位于株洲市芦淞区的国营三三一厂:“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微信图片_20220902150530.jpg

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331厂试制成功后,接连创造了中国航空史上10多个“第一”。

星移斗转。穿越近70年漫长的岁月,航空产业,正在这块有着深厚积淀的土地上茁壮成长。在这里,每天都能听到飞机引擎响彻寰宇的声音——

2010年5月,湖南山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址株洲航空城。3年后,“株洲造”通用飞机“阿若拉”飞上蓝天。

2011年4月29日,中航湖南通用航空发动机有限公司在株洲航空城挂牌成立;7月4日,中航南方宇航非航工业园(高精传动产业)项目正式落户株洲航空城。

2014年1月10日,在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航动力机械研究所、中航发南方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玉龙”发动机工程,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进一步巩固了株洲芦淞作为我国中小型航空动力研发基地的地位。

2016年,国家级重点工程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重大专项落户芦淞,占地约2平方公里,将生产4款航空发动机,进一步夯实株洲芦淞航空发动机技术,使航空零部件、发动机维修等相关配套企业向这里集聚。

2018年10月20日,我国大型水陆两栖飞机AG600,在湖北荆门成功进行水上首飞。而为该飞机提供动力的4台国产涡桨-6发动机,是由设在芦淞的中国航发南方工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这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制的民用涡桨发动机的使用领域从高原内陆走向了辽阔海疆。

芦淞机场作为全省布局最早的通用机场,2018年获颁A2类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2019年正式投入使用,2020年成为全省首个A1级通用机场,也是唯一通过军方、民航审批的“双证”通用机场。

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等株洲决策者,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要将产业和创新方面的优势,特别是将研究所改制企业和制造业企业相结合,将产业链和创新链相结合,在通用航空等优势产业的长板,进一步做长,以此来达到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的效果。

实干突破 飞向制造业新高地

步入“十四五”时期,株洲市铆足了干劲。通过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瞄准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发展目标,通过增强集群实力、放大厂所协同优势、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着力构建“3+3+2”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发展格局。

株洲市大力实施“制造强市七大工程”,推动产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健全了产业链工作机制,设立了打造“三个高地”指挥部,高位推进全市制造业发展,坚持链长制、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的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

被誉为飞机“心脏”的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科技水平、科技工业基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作为全国唯一的中小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产业已形成了集发动机研制、整机制造、通航运营、配套衍生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先后创造了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空导弹等10余项航空工业第一。

IMG_9341.jpg

株洲产的中小航空发动机、轻型运动飞机国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90%、75%,累计交付活塞、涡轴、涡桨等各型发动机17000多台套。“我们的飞机订单排到明年7月。”在位于芦淞区董航路的山河科技基地,该公司副总经理肖黄兴介绍,目前公司生产的阿若拉SA60L飞机已成为国内多家通航公司运营的首选机型,市场占有率超过75%。

近年来,株洲市紧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目标,依托良好产业基础和技术创新优势,瞄准世界一流目标,做好做强做精做优株洲航空产业,不断巩固提升株洲航空产业发展优势和地位。

聚焦中国航发南方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等主机企业,推动一批重点项目全面投产达效,争创国家中小航空发动机创新中心,支持企业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提高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维修能力和本地配套率,加快打造世界级中小航空发动机产业集群。

精准发展整机制造,立足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通航整机企业,支持山河科技与中国航发南方公司、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联合研制SA750多用途中轻型运输机,鼓励发展军民两用无人机,打造全国一流的通航整机制造基地。

抢抓湖南全域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机遇,进一步破解“上天难”“落地难”,以芦淞通用机场为中心,开辟运营更多低空航线,加快形成联通全省、辐射中南的通航飞行网络。

仰望长空 终将鲲鹏展翅

在历届通航博览会中,都能看见“株洲制造”的身影。今年的蓝天盛会,株洲元素愈加凸显,并以“高精尖”产品技术展现株洲乃至湖南通航产业的硬核实力。

在58.1平方公里的株洲航空城内,有整机制造企业2家、发动机研制企业3家、优质配套企业28家,同时,还聚集了山河通航、翔为通航等14家通航运营企业,机队规模及运营服务能力居全省之首。另外,在无人航空器整机系统及零部件研发、制造领域,一批航空产业“新军”也正在迅速成长。

IMG_8680.jpg

历史告诫我们,产业发展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株洲市在航空产业发展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清醒和忧患。“凡是有利于实施‘三高四新’战略的工作都要自觉坚定地做,凡是有碍于高质量发展的问题都要大刀阔斧地改。”株洲市要求全市上下认真学习先进城市的做法,并且结合自身实际,在产业培育、企业和项目招引、人才引进等方面闯新路、出实招。

株洲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实现政务服务跨省(域)通办,泛航等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聚焦企业“急难愁盼”问题,每月由市长主持召开调度会议专题研究解决。投资1.7亿元的枫溪大道(608所段)下穿改造工程已于今年6月竣工,解决了608所安全保密和办公环境的问题;投资9.5亿元的南方中学新校区已经投入使用,有3600个学位,方便航空人才子女就近入学。

株洲市南方中学3.jpg

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各类创新平台50余家,聚集了以尹泽勇院士为代表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其中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50多人、行业学术带头人16人、高级工程师50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000多人。近三年完成科技成果转化40余项,航空产业集群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2.3%。

上市后备企业纳入到“金芙蓉”跃升行动计划加大培育支持力度。设立100亿元的湖南省航空产业发展基金、10亿元“千里马”“梧桐树”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5亿元的创新创业投资基金、1000万元的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等,为通航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在正在筹备的株洲先进产业集群发展母基金中,将设立规模50亿元的航空动力子基金。

未来,株洲将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以省《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产业集群“十四五”发展规划》为引领,对标全省打造万亿航空产业目标,大力推进产业发展“万千百”工程,力争到2025年,通航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到“十五五”末达到1300亿元。

未来,在湘江之畔,这片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的土地上,株洲航空产业发展的舞台将更加广阔,目标直指苍穹。

来源:红网

作者:罗金鹏 苏莉雅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22/09/02/1178171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