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链物流连接田间地头、百姓餐桌,是重要的民生领域。产地冷藏保鲜是农产品冷链物流的“最先一公里”,也一度是“最短一块板”。近两年,农业农村部启动并加快实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将其作为乡村建设行动重大工程和为农民群众办实事民心工程全力推进。
茶陵,作为湘赣边农业大县,在推进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工作上,在全省乃至全国留下不少亮眼的“身影”:入选2021年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名单,并于去年各试点县考核中排名靠前;2021年底,湖南省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现场会在茶陵召开……
而今,茶陵再次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8月29日至30日,农业农村部在茶陵召开全国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现场会。这场全国大会缘何放在茶陵召开?记者走进茶陵田间地头,走访相关企业,了解一些幕后的故事。
看成效:
“一减三增”抢“鲜”机
茶陵特色产业发展好,水果、蔬菜、“茶陵三宝”、食品菌、茶陵黄牛、生猪等是县域内传统特色产业。2020年全县水果产量6.04万吨,较上年度增长9%;瓜果等蔬菜2.57万吨,较上年增长5.3%。
但与工业品和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不同,鲜活农产品通常不耐储运,采收销售时节可谓“一寸光阴一寸金”,一旦流通不畅,就会失了“鲜”机。
生鲜不鲜,农产品未卖先损,产业链非断即短,让农民痛心。
“从2002年开始,农民返乡创业从事食用菌种植,每天销往广东的鲜菇至少有十几万斤。”茶陵县界首镇兴农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代表陈晚朱告诉记者,在高峰时期,全镇六成农民从事食用菌种植。
然而,田头冷库的不足一度严重影响了农户增收。“当时基地的小型冷库容量不够,农户种出来的食用菌必须当天采摘当天销售。”陈晚朱回忆,“时间赶着、货量压着,价格上不去,很多种植户没有赚到钱,有的最后干脆去打工了。”
补上“最短一块板”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020年以来,茶陵县通过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新增冷藏保鲜库容近20万立方米,新增冷藏能力近4万吨,使农业产业发展呈现了“一减三增”的良好发展势头。
“一减”,即农产品腐损减少。如今,该县农产品腐损率由原来的30%下降到10%以内。
“三增”,一是产业规模增大,冷库设施建设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产品销售市场建设,如全县干红辣椒年销售由1.2万吨增加到1.8万吨,茶陵成为中南六省干红辣椒集散中心;二是农产品品牌增多,新增了“茶陵白芷”“茶陵风干鹅”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农产品,国家“湘赣红”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授权企业由原来的7个增加到11个,全省排名第二;三是经济效益增加,冷链仓储项目建设延长了农产品销售时间,如界首镇食用菌生产,因建有冷库52座,产品销售价格提升30%左右,年销售量增加到8000吨以上,销售额达1.2亿元。
“在去年全国120余个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试点县项目实施成效考核中,茶陵名列前茅,我想这是今天这场会议在茶陵召开的原因之一。”株洲市农业农村局市场与信息化科科长喻运池自豪地说。 看做法: “三板斧”提效率
像产地冷藏保鲜这样的利农惠民设施,为何一度发展迟缓、成为短板?事实上,小小田头库,内有大文章:钱从哪里来?建设用地如何配置?一座座田头库怎样串点成线、连线成网?如何避免建成之后“用了几天、闲了整年”?……这些问题若不能统筹解决,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短板难补强!
破题,茶陵抡出了“三板斧”。
大工程自规划始。
在项目实施前,茶陵就“精心精细精准”抓好顶层设计。
精心编制规划,结合该县优势种植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果蔬、食用菌、红薯、茶叶、中药材等五大类170个项目实施主体,按照集群集聚原则,编制了全县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总体规划,明确工作路径。
精细责任落实,建立“领导牵头、专家参与、部门协作”工作机制,成立工作专班,实行挂图作战。
精准延链强链,大力开展冷链物流项目招商和农产品品牌创建,成功招引“佳家欢农产品冷链物流批发市场”“湘赣边区鲜肉供应中心”等大型冷链物流中心在茶落地,打造湘赣边农副产品冷链物流集散地。
建的思路清晰,农产品产地冷藏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全面铺开。
但设施越是建得火热,越需要管得规范,为确保“子弹不脱靶”,茶陵县从“三严”入手,保障项目推进。
建前严格审核,切实抓好施工单位和申报主体的审核把关,通过申报比选,建立由15家“施工单位备选库”,由经营主体自主选择,同时明确13项初始条件,对申报主体进行全面评估,确保建得下、用得起、效益高;建中严密推进,实行三统一,即统一培训指导,并安排专人全程跟踪监督,统一施工管理,建立违规处罚和淘汰机制,统一协调保障,重点解决项目“用地难”“资金难”等问题;建后严谨验收,由县农业农村局牵头,联合省专家团和县纪委监委、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验收审核,确保项目建设程序合规、冷库质量过硬、资金使用规范。
在解决好“有没有”问题的基础上,茶陵还着力破解“怎么用”问题。
2021年5月,茶陵县引导120余家主体参与成立冷链行业协会,为湖南省内首家县级冷链行业协会,该协会搭建对接平台,建立联结机制,借助会员广泛的信息渠道和健全的销售网络,打通外地商会、农批市场等内联外售通道,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实现有效衔接。
同时,该县还建立智慧农业远程调度中心,通过专人管理、实时监控,精准掌握全县冷库库容、温度等信息,并根据经营主体需求机动调剂,形成“冷库错峰用电、农企错地用库、产品错时销售”的运作模式,提高冷库使用效率,降低冷库运营成本。
看来势:
“五大模式”发展旺
田头冷库为农民而建,好与不好,最终要看农民笑与不笑。
在湖口镇梅林村,绿葡萄、紫葡萄挂满枝头,果农们将新采摘的葡萄放进田间的三座冷库,冷藏一天后再品尝,口感冰爽清甜,畅销湘赣边;洣江街道渡里村的火龙果基地进入采摘期,一颗颗刚摘下的火龙果被放进冷库不久,就被周边居民抢购大半;茶陵县生态缘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贺跃新对今年销售充满信心,因为冷库不仅能解决中秋脆枣开裂难题,还让枣子更脆更甜。
更大的甜头来自于产业链上。茶陵围绕田头冷库建市场、布电商、搞加工,把产业收益更多地留在了田头,探索创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5种运营模式。
一是“直销配送+”运营模式。整合35个申报项目主体在全县农产品重点生产基地建设冷藏设施,形成田头产地冷库,推行联建共享。如界首民发食用菌合作社、界首兴农食用菌合作社建立湘赣边储藏销售中心,把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打造出产供销一条龙食用菌基地。
二是“电商微商+”运营模式。如君兰大蒜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冷链设施的建设,创建“电商微商+”平台,形成了集中仓储、共同配送、仓储一体的营销机制,农产品年交易额达4000万元以上。
三是“龙头企业+合作社+”运营模式。积极引进红星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如展源家庭农场以冷链为纽带,联合三家合作社建成三座冷库,并对接长沙红星大市场,解决了茶陵黄桃、脐橙、食用菌等产品滞销,构建了“龙头企业+合作社+”产销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四是“湘赣边区冷链农副产品集配中心+”运营模式。依托佳家欢冷链物流园,打造湘赣边冷链物流集散中心,并与乡村田间地头的农产品全程冷链无缝对接,形成了共享共赢的利益链接机制,每年集散农副产品4万多吨,实现增收1亿元以上。
五是“田头市场+”运营模式。湖南万樟集团有限公司建成5个农产品冷链冷库,以冷链为保障,逐步形成了农产品交易的田头市场,助力了农产品溢价销售和农民收入增加。
“产地冷藏保鲜设施不仅契合农产品跨地域、反季节的大流通特点,充当了供应链的‘稳定器’,而且增强了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初加工能力,成为产业链的‘抗压仪’。”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说。
一块短板补强,多个链条提升。借助一个个田头库,让茶陵有了一个更稳定的供应链、更强健的产业链在支撑,推动农业产业步入了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陈洲平 阳童 陈红荣
编辑: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