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石其。
红网时刻新闻6月22日讯(通讯员 李放鸣)仲夏时节,烟雨濛濛。湖南省攸县宁家坪镇黄公村碗坡组,一个云雾弥漫的偏僻山冲里,有位手持布伞、脚穿长靴的花甲老农,将一大群牛羊吆喝着赶上山坡放养。
他就是在这里土生土长、因车祸导致二级残疾,至今仍带着夹板,凭一根拐杖赶着牛羊身残志坚拔穷根,被授予株洲市“五星级脱贫户”的村原低保户苏石其。
碗坡组地处攸醴边境彤岭大山西麓的枫仙殿,海拔近500米高的大山里,全组原有8户人家32人,20余亩水田,8亩多旱土。由于这里生存条件差,组里人几乎全部外出务工经商,苏石其因无文化又身无一技,只能困这里“揑紧锄把挖硬土”,现只剩下他一户人家继续住在这。
苏石其将牛赶到山坡放养。
2015年4月25日,苏石其到邻近的丫江桥镇中华村风冲组一农户家中建房打工,回家途中由于车速过快,在一急弯处摩托车失控发生意外,花费了10多万元治疗,才勉强坐立,但仍不能开步行走。后又通过在亲朋好友凑了5万多元钱继续治疗,生活的重压让他喘不过气来。
艰难时刻迎来转机。2017年2月的一天,村书记带着三个人来到他家。“我叫何再权,是攸县公路局的副局长,今年我受组织派遣,从县城来到你家扶贫,我是你家扶贫的直接责任人。”何再权和两个年轻队员详细了解了苏石其家庭负债情况,并告知其扶贫惠民政策,使苏石其看到生存的希望。
这之后,扶贫队经常来到苏石其家走访。根据苏石其的具体情况分析,为他家的生存、发展支招,利用房前屋后的有利条件首先发展养殖业。何再权为他家送来了200元人民币,1包80斤重的鸭饲料,买了300多只仔鸭,并进行技术指导。饲养2个月后,赚了千多元。
第一年,家中循序渐进,共发展了三批千余羽鸭子、数百只土鸡。年终,何再权送来了3000元项目补助金,逢年过节还有米、油和食品,使苏石其想不到家中在这种患难的困境下也有7000多元家庭收入,让全家人的信心信增。
第二年的早春二月,40余岁的攸县宁家坪镇的党委组织委员邓敏捷,接替何再权来到苏石其家继续扶贫。邓敏捷心地善良,待人谦和,扶贫扶在点子上,因势利导地对他进行“扶贫先扶志”的教育、引导,并帮助他以“小额无息贷款”项目在信用社借贷3万元,另借6万元来发展适应自己身体状况的轻松养殖业。这以比上年有了更大的步伐,苏石其走上了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光荣脱贫之路。邓敏捷先后3次帮助他从株洲、湘潭等地共引进黄牛24头、黑山羊7只、还有兔子、肉狗、冬茅老鼠等,发展特色养殖。这一年,苏石其拄着拐棍,带着病体内的夹板,牛羊脖上系着铜铃,将牛羊赶到山坡放养,丰产又丰收,一共出售黄牛11头、创收6万元;饲养土鸡200只、麻鸭1000羽,创收2万元;又获政府养殖项目补助资金3000元,加上其他收入,全年共创收了9万元,家中还有11头黄牛、6头母羊存栏。他的双腿经过这一年放牛、放羊的慢慢磨练,能甩掉拐棍,独立走路、爬山放牧了。
2019年,苏石其在扶贫队的帮助下,又迈开了不平凡的脱贫致富路。
苏石其和妻子商量,第一是发展生产,没有钱,一切无从谈起;第二是治病,身体是本钱,只有身体正常了,一切都会好转;第三是还账,别人艰难时刻支持你,自己就要知恩感恩,哪怕是清水打汤当菜,也要尽快还清别人的账;第四是家庭建设,只有家庭建设搞好了,家庭才会变化快;最后才是生活,省吃俭用是根本。因此,他们夫妻俩约定要苦先苦自己,几年来,两人没买过一件新衣新裤,过春节只砍10余斤猪肉接待家中来客。为此,他俩还订立了这样一条规矩:事领着钱走,钱围着计划用,将每1分钱用在刀刃上,堵死了一切浪费和最大限度减少了“一切不必要的牺牲”。因此,他们因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作底气,就不怕任何艰难和苦楚,并坚信目前情况是困难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会好转。
在勤劳致富上,2019年,他家将上年的黄牛全部换种,新购进黄牛6条,山羊和家禽保持上年的生产规模。为此,夫妻俩早上见光就起床,中午极少休息,一直忙到傍黑,雨天也有做不完的事。随着苏石其身体的好转,妻子就远到40里路外的严湖、网岭、皇图岭、宁家坪等地为人挖茶山、插田、割芝麻,日晒雨淋,到处打工,一年为家庭又多增了7000多元的劳务收入。
时事运转,喜事连连。29岁的大龄儿子娶了妻,现又怀二胎;家中通上了自来水,安装了电力路线,还兴建了一栋综合养殖场,苏石其被株洲市评为“五星级脱贫致富之星”。
来源:红网
作者:李放鸣
编辑:苏莉雅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