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1月12日讯(记者 王兴夏)围绕“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全力培育“制造名城”,株洲市人大代表黄元政提出了5点建议。
株洲,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作为全国首批重点建设的8个工业城市之一,株洲创造了290多个共和国工业史上的“全国第一”。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枚空对空导弹、第一台电力机车、第一块硬质合金、第一块8英寸IGBT芯片都诞生在这里。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对湖南赋予了“三高四新”新使命。作为拥有“中国电力机车之都”“中小型航空发动机特色产业基地”“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中国包谷”等标志性产业名片的株洲,在湖南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的新征程中,更应当发愤图强、重振雄风,勇当“排头兵”和“主力军”。
围绕如何培育“制造名城”,黄元政提出要聚焦重点,统筹财力,培育一批制造名企。习近平总书记勉励湖南打造“三个高地”,第一个高地就是“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株洲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也专门提出“培育制造名城”。聚焦“先进制造业”这个重点,统筹集中有限的政府财力等资源,借鉴外地同类型、同体量城市的先进经验,出台扶持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专项政策,并确保政策的落地兑现。对企业规模倍增、技术研发、项目改造升级、数智化示范应用和引进高端人才,要给予专项奖励补助。要提升“算账”能力,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比,把“好钢用在刀刃上”,多用在培育制造名企上。名企多了,税源活了,政府财力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在工程项目方面要优化设计,节约造价,做到不该花的钱一分不多花,有利于发展的钱一分不少花。
黄元政建议推动裂变,强链补链,加快形成产业生态。要充分挖掘株洲现有优势产业的“裂变点”,围绕轨道交通、航空动力、先进硬质材料、电子信息等产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要增量。充分发挥中车、中航发、601、三一等在株企业、在株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引进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提升株洲先进制造业企业零部件、原材料的本地配套率,既有利于做大经济增量,也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政府部门要充分挖掘资源,推动央企与地方企业合作、科研院所与地方企业合作,为裂变搭舞台,打造一批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构建有利于先进制造业发展的产业生态。
黄元政建议创新机制,深化服务,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充分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强化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推动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到深圳、广州、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考察交流,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要梳理各项涉企事务办理流程,进一步减流程、减材料、减时间、减窗口,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让服务“零距离”。
黄元政建议升级配套,引留并重,不断强化人才支撑。要不断升级产业发展配套,尤其是高端教育和医疗资源配套。既要引进名校,也要提升现有教育资源的教学水平。要强化人才服务,解决好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的子女就学、看病就医等问题。对于先进制造业领域的高端人才,有关职能部门要协助企业招才引智,落实人才引进安家费、生活补贴等政策。进一步“升级”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回流计划”,针对田心、云龙等企业人才外流的情况,在提升城市教育、商业功能配套的同时,可考虑以“个税返还”政策引导外流人才回株买房落户,以“个税洼地”吸引高端科技人才、金融人才,为培育制造名城强化人才支撑。
黄元政还建议塑造品牌,打造龙头,做大做强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流砥柱,既要培养助推更多的本地企业上市,也要扶持现有的上市公司做大做强,形成更多的产业名片。要充分利用好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资源,支持上市公司围绕产业协同,开展并购延链、资源整合,不断提升本地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他们做大做强,打造更多的行业龙头企业。
来源:红网
作者:王兴夏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