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林农机机器耕田
劳务人员采茶。
镇机关党员干部重走红军路。
4月底,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发布《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公示公告》。公布的创建名单中,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共298个,茶陵县严塘镇上榜,是株洲唯一上榜乡镇。
严塘镇有哪些农业产业?入围“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创建名单背后有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来到严塘镇探秘,深入田间山头、企业车间,参观湖南龙华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龙华农牧)现代化的养猪场,登上绿意盎然的龙灿茶园,徜徉风光秀美的中国花湖谷,穿梭湾里红军村的景点间,游玩在和吕石峰仙森林康养中心……令人眼界开阔,心生感叹。
这些欣欣向荣的产业景象背后,是严塘镇党委政府多年来的不懈探索,通过融资源、融产业、融产能、融产镇,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从而使得农文旅养产业相得益彰,茁壮成长。
融资源,发展“大农业”
在严塘镇党委书记唐智的办公室,记者看到了一张农业产业分布图:以镇政府为中心,西边是蔬菜产业带,西南是万亩茶园,东南边是水果产业和农旅产业片区,东北边是油茶产业集聚地,西北边是生猪养殖基地……几大产业,相连成片。
“农业产业发展不成规模,难以带来高效益。实现产业连片规模发展,打破土地资源的束缚尤为关键。”唐智感慨地说,严塘镇坚持高位推动,科学布局,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发展“大农业”,打造了生猪、油茶、茶叶、脐橙、蔬菜、花木等产业集群。
严塘镇的举措,让湖南万樟园林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万樟园林)收益颇多。近两年,万樟园林不断壮大,想打造2万亩茶园,茶园布局在黄河、长江两村,与湖南龙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近4000亩茶园无缝衔接,形成茶山长廊。为了做好供地服务,严塘镇政府组织专人负责土地流转服务,特别是去年底组织专班,攻坚黄河村万余亩山地。
由于历史原因,黄河村土地曾多次流转,但未产生实质效益,当地百姓对此颇有微词,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严塘镇党委政府获悉后,安排领导带队,组建服务专班,走巷入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即便春节期间,专班人员也只休息一天,终于在今年3月成功完成土地流转工作。
“种植业发展离不开土地,11年来,我们公司流转的土地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到现在的30万亩。万樟园林取得今天的成绩,军功章里有严塘镇党委政府一半。”万丈园林董事长刘祖治发出由衷的感慨。
为扎实做好供地服务,严塘镇针对重点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安排有经验的工作人员带队,抽调精兵强将分组包项目方式开展土地流转工作。
今年3月1日,唐人神集团株洲300万头生猪生态产业链项目正式开工,其中茶陵分项目为在严塘镇新建13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该项目从去年11月签约到动工仅用了3个多月,这离不开严塘镇良好的供地服务。
“签约后,我们一度担心项目难以按时开工,因为项目离龙华农牧果园生猪基地较近,因部分老百姓对于果园基地建设理解有误,不愿流转土地。”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没想到严塘镇这么快就完成了土地流转,令他们倍感惊喜。
融产能,构建协作链
结构单一、产能不足、回报周期长、产品附加值不高,一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短板。在新时代下如何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严塘镇给出的答案是:引导属地企业协同互助,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5月9日,位于玳溪村的海林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下称海林农机),工人们忙着碾米车间扫尾工程,推动产业链延伸。促使海林农机负责人谭海林下定决心修建碾米车间,源于去年7月严塘镇政府组织开展的一场镇内企业家合作交流会。
自2015年成立以来,海林农机一直以销售稻谷为主,虽然米比谷贵,因涉及加工、销售、安全生产等诸多环节,谭海林一直犹豫不决。幸亏那次交流会,大家面对面交流,谭海林与龙华农牧负责人龙秋华找到了协作商机,双方一拍即合,达成协议,龙华农牧采购海林农机稻谷加工产生的米糠,给饲料加工厂做原料,还包括海林农机种植的玉米和水稻秸秆,而龙华农牧产生的有机肥,又供应给海林农机搞种养。
通过引导镇内企业协作,补齐发展短板,构建新型农业生产体系,让严塘镇不少农业企业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近年来,海林农机加大投入购置了40多台翻耕机、抛秧机、无人机等设备,农机服务业务走出村,辐射全镇乃至全县,尤其是飞防业务发展到了炎陵、攸县和江西莲花等地。
作为产粮大镇,严塘镇的种粮大户较多,由于粮食仓储、加工条件欠缺,一直制约产业发展。为了助推粮食生产,严塘镇党委政府引导乡镇能人成立鑫沃农业合作社,主营粮食仓储、加工和销售,补齐了产业链下游,种粮大户们再也不愁粮食销售难。
……
严塘镇把发展多元化农业与延伸农业产业链有机结合起来,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融产业,激发新活力
“五一”期间,茶陵的旅游业红火,其中中国花湖谷景区日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总营业额达260万元。
5月1日,记者在位于严塘镇的中国花湖谷景区看到,游客们有序进入园区,尽情地呼吸新鲜空气,赏花、拍摄,放松心情,享受美好时光。
把荒山变青山,融一二三产业,中国花湖谷景区应运而生。该景区是茶陵县实施“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品牌项目,由万樟园林投资建设,景区由大花海、大湖泊、大峡谷组成,总面积200平方公里,是一个整合“山、水、林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珍贵树种、名贵花卉、优质水果第一产业为基础,融合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的,以“农旅”型生态旅游为起点,开发打造休闲度假养生、研学体验旅游新走向的中高端型旅游区。
中国花湖谷的建成,让不少农业企业看到发展新方向。在杨塘村,龙灿生态正在修建停车场。半山腰平整了土地,即将建设全景玻璃开放式茶叶加工车间。直通山头老水库的石头复古游道完成了前期勘查,老水库附近还将修建民宿。
“采茶时节,游客们可体验采茶、制茶乐趣,还能游茶园、攀茶山、住民宿。”畅想未来,龙灿生态负责人蔡锦然的话语中充满了欣喜与期待。
从传统农业到农旅融合,严塘镇走在茶陵乃至株洲前列,被列为茶陵全域旅游的重点乡镇。今年3月1日,省发改委公布严塘镇为2021年度省级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创建单位。目前,该镇引导和助推万樟园林修建了69公里游道,横穿全镇,将沿途的油茶、茶业、黄桃、水稻等产业区变成景区。
如今,严塘镇湾里红军村、中国·花湖谷3A景区、和吕石峰仙森林康养中心品牌效应持续扩大,其中和吕石峰仙森林康养基地获评第一批省级森林康养基地,猷竹村获评第二批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仅去年就吸引游客36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80余万元。
融产镇,催生新业态
以产促镇,以镇兴产,走产镇融合发展之路,是严塘镇下一步发展方向。
“以产业为支撑,以镇区为依托,以文化为灵魂,是我们推动产镇融合的基本原则。”严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谭启宏自豪地说,红色文化就是严塘镇产镇融合的“灵魂”。
今年,该镇深挖红色资源,定位“红色沃土,绿色崛起”,以湘赣苏区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所在地的湾里红军村为中心,斥资2亿元全面启动中国·湾里红湘赣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园建设;积极串联湾里红军村、中国·花湖谷3A景区、和吕石峰仙森林康养中心,拉通景点之间道路,围绕湘赣边红色旅游创新示范园打造、红军特色饮食餐点塑造、自然公园建设等亮点,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治理,将新业态融入小城镇综合建设中。
主导产业引流,特色小镇引客来。除了打造湘赣边红色旅游创新示范园,严塘镇还依托龙灿生态和万樟园林,建设长19公里的茶业道路和万亩茶园,打造省级红茶特色小镇,到明年该镇茶叶种植规模将突破3万亩,将带动3000人就业。随着就业机会增多,该镇将提质杨塘、长江、黄河三村基础设施,再造一个“集镇”。
以产业、文化为依托,严塘镇紧紧围绕乡村振兴20字方针,紧抓党的建设、产业项目发展两大核心任务,抓实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执法大队、社会综治中心三大平台建设,建好湾里红军村、现代农业园、红茶产业带、社会治理网“四个一”目标,全力推进打造红色旅游景区、湘赣边乡村振兴示范区。
村“劳务公司”缓解用工难
4月22日,走进严塘镇杨塘村,连片茶山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湖南龙灿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龙灿生态)茶园,经过4年多发展,茶园面积近4000亩。一个个身背割草机的农户在茶园中穿梭,忙得不亦乐乎。龙灿生态负责人蔡锦然告诉记者,这些人都是村里“劳务公司”请来的务工人员。
“除草、施肥等环节用工量较大,高峰时需300多人,但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茶园用工紧张。”蔡锦然说,以前用工高峰期招人困难,能招到的年龄又偏大,工作效率低。茶园管理,费时费力又费钱。
今年初,蔡锦然与杨塘村领导商量,由该村组建“劳务公司”,按照每亩700多元的价格,承包龙灿生态茶园的管理工作(采茶除外),一季度先试点承包800余亩茶山,效果还不错,蔡锦然不再为用工犯愁。
如今,杨塘村“劳务公司”业务向外延伸,还与万樟园林进行了接洽。严塘镇准备向全镇推广杨塘村的劳务用工模式,为农业企业发展补齐用工短板。
探路湘赣边旅游合作
4月20日上午,严塘镇机关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一场徒步旅行——“穿越湘赣边、重走红军路”。50余名党员从和吕村贺家田组出发,翻山越岭,步行1个多小时,抵达井冈山市东上乡浆山村。
一路上,队伍中传来的不仅仅是欢声笑语,还有阵阵议论声。“这条古道路并不好走,一些台阶已损坏,可以先行修补。”“沿途自然风光秀美,但红色信息缺乏,可以布置一些小景观,如纪念碑、小型红军雕塑等”……党员干部纷纷就沿途所见,发表自己的意见,思想的火花不停碰撞。
严塘镇和吕村与井冈山市接壤,茶陵县提出了以旅游为媒,加深湘赣区域合作,修建S337公路严塘至和吕段建设,直通井冈山市。严塘镇计划开发和吕村至井冈山市东上乡浆山村的红色古道,在S337公路旁打通一条直达和吕石峰仙森林康养中心红色旅游山路,丰富湘赣旅游内容。
此次活动,旨在为加快湘赣边区域旅游合作“探路”。今后,该镇还将整合湾里红军村、中国花湖谷景区、和吕石峰仙森林康养中心等资源,打造湘赣边文旅强镇。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陈洲平 罗伶俐 段小龙
编辑:苏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