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浩正在整理地质灾害隐患点资料。
红网时刻 记着 聂千川 通讯员 陈柯达 株洲报道
苏浩向居民了解地质隐患点情况。
“苏局长,这么早就过来啦,劳你费心了,护坡砌得这么结实,安全的很。”11月2日一大早,株洲市芦淞区自然资源副局长苏勇便和同事骑着电动车来到了新谭社区新屋湾小区。这里的一处滑坡地质灾害在数月前刚完成治理,近期连日的降雨让苏浩有些担心,“毕竟治理工程完工没多久,没经过实际降雨的检验。”
苏勇自2019年从事法规、生态修复、矿山管理和地质环境工作以来,以求真务实的工作精神,开拓创新的工作方法,勤劳踏实、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投身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周围群众的交口称赞,在实际工作中谱写了一曲情倾地质灾害防治的赞歌。
苏浩扑在工地上,指挥施工单位赶在汛期前完成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治理。
闻“汛”而动 向“险”逆行
苏勇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原规划职能工作,2019年机构改革后,他从事的工作职能发生重大变化,成为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一名新兵。
芦淞区是株洲城区地质灾害发生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共有50余处地质灾害隐患(区)点,他亲自到每一个隐患点巡查摸底,了解隐患点变化,亲自参与地质灾害规划编制工作,划定地灾易发区,把一张张防控重点图交到基层巡查员手中。
每年的主汛期,办公室更成为了他的家。大雨夜总能看到他办公室不灭的灯光,作为地质灾害防治的负责人,雨夜值守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尽管可以坐镇指挥,但在暴雨袭来的时候,他还是会和同事们逐点巡查,生怕出现万一。
去年7月10日凌晨3点,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他。“由于多日的强降雨,庆云街道办事处谭家塅村天谭组枫溪港虎形堤护坡发生土体滑坡,存在坍塌危险,严重影响坚固村、湘江村、枫燎社区,何家坳枫溪分校等地。”报警电话就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他立即做出部署,同时迅速着衣赶往现场。“那天,我算见识到了什么是‘工作狂人’‘拼命三郎’,他一路电话询问、报告上级、联系相关人员,平时40分钟走完的路程他只用了20多分钟。”芦淞区自然资源局矿产管理和地质环境股股长唐光强回忆一年前的一幕依旧印象深刻。当天苏勇在现场工作至晚上6点,由于处置及时,此次坍塌未造成人员伤亡。
如今,芦淞区已经把 “汛前排查、汛中检查、汛后核查”的 “三查”工作变成全年常态化工作。全区利用群测群防体系,及时传达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时进行巡排查,疏散撤离受威胁群众,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防治结合铸牢安全“防护网”
芦淞区新谭社区新屋湾小区山坡因常年雨水的冲刷,经常有零散的泥石掉落。
不仅在地质灾害“防”上下了功夫,“治”也成为芦淞区自然资源局的重头工作。
芦淞区新谭社区新屋湾小区是上世纪70年代建立的一个紧靠山坡的企业家属小区。由于历史原因,小区如今无人管理,山坡因常年雨水的冲刷,经常有泥石掉落,且有垮塌的危险,严重威胁小区12户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苏勇带队对该崩塌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应急调查工作。据现场调查,该处坡体受强降雨影响,岩体充分饱和后软化,其抗剪强度显著降低、重度增加,容易诱发土体向临空方向崩塌。
治理后的新屋湾小区山坡,居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他立即组织将情况上报 ,并争分夺秒地委托设计单位做好前期设计、完成立项、财评、政府采购等工作,并联合社区做好居民的协调工作。不久后,一条高近20米,长约40米的护坡就建好了。“现在下雨总算不用出去借宿了,能睡个安稳觉咯。” 新屋湾小区76岁的居民陈国和谈及苏勇总是赞不绝口,“苏局长还时不时来看看护坡情况,实实在在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芦淞区凤凰山是去年全省挂牌督办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接到治理任务后,苏勇便开启了“5+2”“白+黑”模式,一心扑到了施工工地,组织施工方抢抓时间时间施工。最终抢在汛期到前顺利完成该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工程,解除了该隐患点对90户约340名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威胁,保证了重点企业608所成片厂房以及相邻道路通行的安全。
苏勇组织人员进社区宣讲地质灾害防治。
苏勇还通过社区宣讲、村民互动、逃生演练等多种形式,让居民熟知了预警信号、撤离路线、避灾地点,提升居民识灾、防灾、避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社区应对地质灾害的应急反应能力。
“苏勇分管工作量大、任务重,特别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班加点是常事。”株洲市芦淞区自然资源局局长蒋燕说,苏勇上任后,芦淞区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坍塌、滑坡从每年的数十次降低至个位数,连续2两年地质灾害“零伤亡”,“他以实际行动展示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应具备的思想觉悟和优秀品格——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来源:红网
作者:聂 千川 陈柯达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