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山林,一座小屋,一个池塘,一群鸭子……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渌口镇湾塘村村民何建长一直与鸭与伴,然而养了半辈子鸭,他却没有养出什么效益。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后,何建长家却靠着养鸭子脱了贫、致了富。
每天清晨,嘎嘎的鸭叫声就打破了村里的宁静,“鸭司令”何建长扯着嗓子,召唤着他的鸭部队集合。随着他一声令下,600多只鸭子摇摇摆摆陆续赶来报到。
何建长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今年的第二批鸭子了,多亏了这些鸭子,他们家的生活才有起色。
何建长:“我上批鸭子有350只,端午节的时候,我差不多3天就全部销完了。”
何建长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儿子因患有地中海贫血丧失劳动力,小儿子还在读初中,妻子身体不好,只能在家照顾孩子,整个家庭的生活重担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肩上。虽然何建长有一手养鸭的好技术,但因为缺乏资金,销路不广,他并没有赚到什么钱。
2015年扶贫工作开展后,帮扶干部经常主动上门帮何建长销售鸭和鸭蛋,并且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有了扶贫工作队员做后盾,何建长的胆子大了,思路也开阔了。他通过扶贫无息贷款获得3万元小额信贷,并根据场地,养殖了不同种类的鸭子,山里跑的是洋鸭,塘里游的是麻鸭,为吸引顾客,他还提供送货上门服务,闲时加工咸鸭蛋增加收入。
渌口镇扶贫办主任徐鹏程说:“以前他很少会主动跟我联系,基本上都是我主动问。现在,特别是今年,他都会在端午中秋这样的节日前夕,打电话和我商量鸭蛋、鸭子的销售,请我帮忙。”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尝试,何建长家的养鸭规模已经从最初的10几只发展到800余只,年收入达三万元。
渌口镇扶贫办主任徐鹏程介绍:“我觉得他整个人比以前都更加乐观了,交谈说话比以前健谈了,精神面貌要好很多。”
何建长的养鸭之路逐渐走上正轨,生活也渐渐有了起色,不仅贷款全部还清,养鸭的收入还能保障一家人的生活开支。
村里还给他们夫妻俩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一个当环卫工,一个当护林员,大儿子得到了及时的医疗救助,现在还能给何建长搭把手,一家人的生活充满了希望,2019年,何建长在星级创建中被评选为“自强户”。
何建长:“我想今年赚了钱,就把这个规模做大,搞一个养殖场,养牛啊什么的都养点看看。”
来源: 掌上渌口
作者:田婧杨 郭璋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