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想过,我、靳欣、方毅敏三位会以一种这样的方式在2020新年相遇。疫病突如其来,白衣成为铠甲,我们三位都走上“火线”,直面新冠,而我们回味的故事正是那些困惑“铁三角”的难关。(内容节选自湘雅三医院重症学科副教授彭玥日记)
初战常德
时间拨回到1月底,湖南省内疫情已经呈现出普遍增长的态势,长沙、常德、株洲、岳阳等地区都成为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岳阳死亡1例,株洲危重患者上了ECMO,常德危重型患者新增2例……;告急的信息涌向省联防联控医疗救治组,紧急调动专家,紧急调配呼吸机、ECMO,正是在这个时候,我的老师——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杨明施教授奉命调往株洲,我则受命从娄底转战常德,担任第一梯队省级专家组驻常德组长。
幸好,杨明施主任离开时给我留下二条腿——湘雅三医院重症医学科靳欣博士和湘雅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方毅敏呼吸治疗师,三人同框成为抗疫的“铁三角”。
“铁三角”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强危重患者的细节管理。“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细节是关键,细节不是大家停留在本本上,而是看是否落实在行为上…”这是我对细节的认识。每天的查房,我必须守在床旁去看病人的病情变化,滴定式治疗,以自身的行动去提升团队细节管理的执行力。
杨明施(右三)与医疗团队。
我和靳欣、方毅敏每天都要穿着防护衣在隔离病区工作4小时以上,有时甚至8-10个小时,我们一起在床旁结合病理生理学以及呼吸力学的基础,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呼吸机参数的调整,有时为了观察患者病情,站在床边一站有时差不多1个小时。当时还没有危重型患者救治有效并可借鉴的经验,我们就通过细致观察患者治疗后的变化,总结了一些危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如“清醒俯卧位”实施原则。在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改进,“清醒俯卧位”不仅阻断了部分重型患者的病情进展,还使几位危重型患者免于气管插管,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这些经验总结得到专家同行认可,文章也发表在《中华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杂志》等专业杂志上,为全国新冠肺炎重症救治工作提供了“常德经验”。
再战株洲
因株洲疫情达到了非常紧急的境地,常德战场硝烟还未完全消散,我们“铁三角”又奉命驰援株洲。杨明施主任和我们一起。此时,株洲已有10名重症患者, 且都是70岁以上老人,还伴有严重的基础性疾病,救治难度非常大。杨明施主任要求“铁三角”将岗位前移,不管有没有气管插管、上ECMO治疗的患者,都必须守在ICU病房内和患者病床前,观察每一个指标、参数的变化,随时调整治疗措施,尽量保证治疗的万无一失。
汤俊毅带领团队为患者上ECMO。
2月11日,株洲市中心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汤俊毅主任带领医院的ECMO团队奔驰三十多公里, 从接到指令到进入株洲渌口区人民医院的ICU隔离区仅半个多小时,可谓神速。在为患者紧急实施ECMO置管术后,汤俊毅主任通宵守在患者床旁调整各项参数,直至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当他脱下防护服时,里面的衣服都已完全被汗水湿透,双眼通红,额头、鼻梁、脸颊到处留下深深的勒痕。后面的日子里,他带领他的团队,每天从早到晚都在ICU隔离区,在患者床旁守10余个小时不是一两次,而是常态。杨明施主任在评价他们时,带着哽咽的语调说“他们都像我的孩子一样,看到他们这样的辛苦,无所畏惧,为患者全力付出的样子,我心痛……”
“铁三角”每天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要对重症患者进行精细化的评估,根据患者的临床特点调整与优化呼吸机参数。根据我们在常德积累的救治经验,影响重症患者结局的关键在是否能及时发现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因此必须24小时每分每秒都要守着重症患者,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让每个细节都做到心中有数。
“每个病人的呼吸支持参数,肺顺应性评估,氧供/氧耗平衡,脏器的灌注……,都是我要进行的滴定性治疗。只有我自己搞明白了,才能给团队更明确的治疗方案与目标,这样才能获得好的效果”。每天在患者的床旁,总能看到靳欣在应用床旁重症超声技术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滴定出当日的治疗目标分享给医疗团队。当和团队医护人员聊起靳欣时,大家脑海中呈现的是她坐在床旁温柔地喂患者吃饭的样子,是深夜里她坐在电脑前为患者病情变化而深深思量的样子,是和大家分析病情时纯粹而专注的样子。
“我们知道新冠病毒损伤的靶器官之一是肺,因此救治过程中呼吸治疗是治疗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有时治疗的时机稍纵即逝,治疗的滴定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不断地滴定治疗,选择最适合患者个体化方案是成功地关键,而‘守’病人是唯一的路。”方毅敏平静的分享着他的治疗体会。可是他没有说的是,他作为呼吸治疗师,因为面对更多的气溶胶操作,比其它医护人员有更高的感染风险。
为了“守”好患者,他常常在危重症患者床旁一点一点地滴定参数,反复不断地调试,有时一守就是近10个小时,当护士提醒到了出隔离区的时间时,方毅敏才想起“我自己也没注意时间,只觉得患者离不开我。”大家都担心他因不能出去吃饭而影响身体,可是他总是笑着说:“再看一下吧,饿过头了,不饿了”。他不仅将呼吸机使用的心得与技术教给其他医护人员,还手把手的指导做一些操作,还反复叮嘱医护人员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注意防护气溶胶引起交叉感染。对病情逐渐稳定需要肺康复的患者,他不仅教患者康复治疗的具体方法,还给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3月4日晚上,微信群里转发一条让很多人都感动的信息:“靳欣今天是你的生日,求求你,就睡几个小时吧,这里有我们”。确实,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杨明施主任加上我们“铁三角”似乎都有点轴,有点执着,强迫自己要时时关注每个患者的细微病情变化,半夜醒来看微信上传的病人视频和化验结果已成为习惯,而第二天必须“满血复活”地参加晨间交班。新的一天是让每一个病人的生命能够延续的开始,生命体征、痰量及性状改变、生化指标、影像改变等等都是他们要细心求证下一步治疗的依据,这也是我们不断创新治疗方式的基础。如首例上ECMO治疗患者合并有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在杨明施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充分研判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大胆尝试,制订了有别于常规的ECMO的治疗方案,采取先撤离呼吸机,在患者完全清醒状态下,继续依靠ECMO支持心肺功能,二十天多天ECMO支持治疗到最后安全脱离,不仅成为全省首例ECMO治疗痊愈出院的患者,还创下了全国第一例ECMO清醒支持治疗的案例。
贺晓元为患者上呼吸机。
这个群体中表现最为闪亮是株洲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贺晓元护士长,自2月14日调入ICU隔离病区起,每天隔离区都有她身着防护服的身影,她坚持手把手教每位护士进行床旁生活护理;她坚持将危险留给自己,为每个气管插管的患者吸痰,并随时评估气道内的动态变化;她坚持每天为需要进行俯卧位治疗的ECMO患者翻身;她坚持每天督查护理质量,落实相关的流程及制度,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她坚持根据每个患者医疗需求制订精细化、个体化的护理方案。
有两件让我感受很深的事,一是ECMO患者撤离呼吸机后,有一天突然发生了谵妄,护士长意识到患者发生谵妄的原因可能是心理原因,通过抽丝剥茧找到了影响患者心理变化的因素,她每天都到患者床边,采取叙事心理护理的方式,与患者深度交流,一点一点地缓解患者的恐惧焦虑,慢慢的解除了谵妄状态;二是由于每天十几个小时工作强度,有一天晚上她从科室回住宿点的路上突然发作室上性心动过速,她无声无响的独自到急诊科输液治疗,第二天一大早又到了ICU隔离区,若无其事的继续开始新一天的工作。正是在她的带领下,整个护理团队拧成一根绳,高标准地完成了各项护理工作,创下了护理零差错、零失误,为胜利的曙光添上浓彩的一笔。
胜利3月
3月,终于在湖湘大地传来了一个个新冠肺炎病例清零的好消息。3月14日株洲也实现了清零,80位患者全部治愈出院。一个个数字里有多少与我们一同在抗“疫”战场医务人员默默坚忍付出的艰辛,我们一起的每一天都是在进行生与死的较量,回想这些难忘的日子,我们感受到胜利来之不易,保护人民的健康是我们“铁三角”永远的职责。愿国家无“疫”,人民无“病”,国泰民安。
“今朝书奏入,明日凯歌归”,待到疫情过去,我与同行们将一起相约重逢在春暖花开处。
来源:红网
作者:李晓兵
编辑:龙琦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