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5月5日讯(通讯员 刘琼)他创新手术方法,打造全省首例全口种植病例;他以患者为中心,为数百位口腔癌患者保全“颜面”;他带领团队热心公益,为3万余名孩子的牙齿穿上“防护衣”……
获奖现场。
他,就是株洲市口腔科主任马壮,一个在医疗战线奋战了28年的仁医,一名以公益慈善为己任的老党员。日前,捷报传来,他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成为此次全省卫生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临床医生。此外,他还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南省优秀工作者”称号。
无怨无悔
4月26日下午,在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种植牙中心,全副武装的马壮手持镊子、探针等治疗器械,为一名牙周炎患者进行治疗。
马壮查看病人情况。
今年51岁的马壮出生于一个医学世家,受父辈的影响,他选择了从医。1991年,从衡阳医学院毕业后,他来到市一医院(现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工作,一干就是28年,如今已成为一名主任医师。
“放轻松,一会儿就好了。“看得出患者有些紧张,马壮边操作着器械,边与对方拉起家常。拔牙、补牙、种牙……经过两个多小时的细致操作,治疗顺利完成。
“口腔治疗看似简单,丝毫马虎不得。”马壮介绍,他们在操作时手指力度轻不得、重不得,轻了不起作用,重了可能会触痛患者。此外,还要防止各类细小的器械掉进患者的咽喉,以免引发意外。
“当初父母以为牙医风险小,不料却是个高风险的职业。”马壮笑说,虽说当初的选择有些“阴差阳错”,他却无怨无悔。
创新方法
在不少人看来,口腔科属于“边缘”科室,可在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科室,马壮却做出了大文章。、
与同事交流病例。
“多谢马医生,是你让我结束了‘不敢张口,不能吃饭’的痛苦,重拾生活的信心。”2017年6月,在市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种植中心,看着一口崭新的牙齿,50岁的刘师傅拉着马壮的手连连道谢。他的成功意味着全省公立医院首例全口种植病例在市中心医院诞生。
原来,由于年轻时不注意口腔健康,加上患有糖尿病,刘师傅的牙周病一直很严重。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牙齿接二连三 “罢工”,就连吃饭都成了一种折磨。
“去大城市看病费用高,在本地就诊又怕技术不过关。”刘师傅说,这些年,他四处问诊,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治疗团队。正当他快放弃时,朋友向其推荐了市中心医院口腔科门诊种植中心。
“传统的全口种植需要分期进行手术,从拔牙到种植完成需要近两年时间。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也会增加其痛苦。”马壮说,如何节省患者时间、减轻患者痛苦?经过详细会诊,他决定创新性地采用All-On-4技术,为患者进行全口种植牙手术。
何为All-On-4种植技术?马壮介绍,这主要利用四颗种植体,其中在两颗前牙部位的种植体垂直植入牙槽⻣内,而两颗中远部位的种植体采取倾斜⻆度植入牙槽⻣内,然后在种植体的基台上安装”拱形连桥“牙冠,从而实现半口缺失牙的完全修复。
“看似只是植入几个种植体,其实非常考验医生的外科技术。”马壮说,正是医院的多年培养,给了他创新的勇气。经过两个小时的手术,刘师傅获得了一口新牙。
此案例的成功迅速让马壮名声大噪,不少患者纷纷慕名前来就诊。数据统计,近两年,马壮已成功为20余名患者进行了全口种植手术,成为全省同行的翘楚
以患者为中心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虽是简单的誓言,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2009年11月的一天,家住芦淞区南湖社区的张女士因多数牙齿龋坏、疼痛,来到市中心医院要求拔牙,这可难住了所有人。
“当时她完全张不开口,又如何拔牙呢?”提及此病例,马壮仍记忆犹新。
原来,40岁的张女士患有严重的下颌小颌畸形,自懂事起,她就出现“口难开”的症状。此外,她还患有小儿麻痹症。由于数病缠身,张女士的口腔卫生极差,这才导致其多数牙齿龋坏,疼痛。
“关键是解决患者的张口问题。”经过详细检查后,马壮发现患者张口不开的原因是其双侧颞下颌关节强直,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手术难度、风险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张女士的配偶也是残疾人,长期靠低保维持生活,家庭十分困难,根本无法承担手术费用。
接不接这个“烫手的山芋”?没有过多的犹豫,马壮选择了前者。
在评估手术风险后,马壮制定了详细了手术方案,并开创性的应用带蒂颞肌筋膜瓣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该手术取得圆满成功。术后,马壮悄悄地为张女士减免了手术费用。
“要不是马医生帮我,我可能一辈子都不能开口笑。”得知这一暖心的真相后,张女士激动得落泪。
“我是一名医生,更是一名党员。既然患者相信我,我便要全力以赴。”马壮说。
抗击口腔癌
除了进行牙齿治疗,更多的时候,马壮的工作便是与口腔癌作斗争。
“在咽喉要道切除肿瘤,不仅要‘切’,有时还要‘补’。”马壮介绍,与人体其他部位的肿瘤不同,口腔颌面肿瘤,由于涉及口腔、鼻咽、喉等部位和器官,他们在拯救患者生命之时,还必须考虑能否恢复患者的吞咽、发声等基本生理功能,并尽可能重建修复患者的“颜面”。这意味着,相较其他科室的手术,这类手术往往耗时更长、难度更大。
“口腔癌手术一般是10个小时左右,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也要7、8个小时。”马壮记得,最长的一台手术他做了13个小时,下手术台后,他的双腿已有些浮肿。
虽然过程艰辛,但每次只要站上手术台,马壮又“满血复活”,全身的细胞都处于兴奋状态。
忘我的工作,让他的技艺不断提高。在市中心医院的支持下,近年来,马壮在全市率先主持开展了头颈部恶性肿瘤联合根治及头颈部软硬组织缺损重建等高难度手术,如全舌及颌骨肿瘤切除后应用胸大肌皮瓣、前臂游离皮瓣、股前外侧游离皮瓣、腓骨肌皮瓣修复再造全舌及颌骨的手术研究,目前,此类手术已开展400余例,成功率达100%。其中,游离皮瓣在显微镜下行血管吻合技术及舌体再造成形及颌骨重建技术,已达到省内乃至国内先进水平。
攻坚克难
面对日益复杂的病例和不断更新的医疗技术,只有狠练“内功”才能不断攀登医学的高峰。
这些年,在市中心医院的选派下,马壮多次前往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光华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颌面外科等国内顶尖的医院进修学习。
“医院给了我成长的平台。”马壮说,除了博采众长,他还潜心科研。
如今,我国正逐渐步入老年化社会,患上口腔癌的老年人逐渐增多。
“口腔癌作为癌症的一种,其治疗方法是口腔癌原发灶台根治切除手术。术后并发症是不能忽视的问题。”马壮介绍,为研究患者的年龄与术前合并症对口腔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他以年龄为依据,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参考组,通过对29例口腔癌患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关科研成果。最终,2017年7月,他在《临床口腔医学杂志》上发表了《年龄对口腔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的论文。
数据统计,近年来,马壮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2017年,他承办的省级课题“钛表面纳米管结构对种植体-软组织结合的影响研究”项目获得了株洲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党建引领
从2009年起,马壮便担任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主任。如何当好 “领头羊”,让科室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作为市中心医院二党支部的组织委员,一名拥有13年党龄的老党员,他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党建工作促科室发展。一方面,他完善了科室药品、器械、耗材的使用制度,梳理岗位风险防控机制;另一方面,他在科室开展医德医风建设,主动带头拒收红包、礼品等,在科室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
其次,他创新科室管理,强化人才培养。定期组织业务学习、技术培训;开展疑难、危重、死亡病例讨论;强化对年轻医护人员的“传帮带”……一系列措施让口腔科的内部凝聚力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不断提升。
最后,他以创建特色专科为抓手,不断扩展科室业务版图。2012年,口腔科成立了株洲市口腔种植牙中心,该中心是株洲地区规模最大的种植牙中心。同年,口腔科业务收入突破千万元,在湖南地市级综合性医院中排名第一,口腔科的发展步入快车道。
2012年,口腔科顺利通过株洲市特色专科评审,开展的特色诊疗项目包括口腔癌防治、颌面部外伤的规范化治疗、唇腭裂手术以及现代种植牙技术等。
热心公益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口腔健康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指标。
龋齿,俗称“蛀牙”,是危害儿童健康的常见疾病,窝沟封闭是预防龋齿的有效措施。
作为一名老党员,马壮深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从2010年起,他就带领口腔科承担了一项重要公益活动——中西部地区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即为7岁—9岁儿童的“六龄牙”进行窝沟封闭,预防龋病。
“窝沟封闭相当于给牙齿穿上一件‘防护衣’,是一种无痛、无创伤的预防方法。”马壮说,为了让活动顺利开展,他多次到教育部门及各学校进行协调,争取对方的支持。同时,他在科室内多次召开动员会,鼓舞士气。
医生利用午休时间为孩子进行治疗并开展健康知识宣教……每年的活动现场,一幕幕温馨画面总在市中心医院口腔科上演。
数据显示,自活动开展以来,该科室已为我市3万余名7岁—9岁儿童完成窝沟封闭。
这只是马壮带领团队参与公益事业的一个缩影。
早在数年前,马壮便带领团队参加了“微笑列车”慈善项目,为唇腭裂患儿提供免费手术。目前,已有来自株洲及周边地区的百余位患儿成功接受手术,而该公益项目已成为市中心医院开展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社会效益最好的慈善医疗项目。
路虽远,不行则不至;事虽小,不为则不成。在医疗战线奋战的28年里,马壮把患者的每件“小事”当成“大事”来做,用医者仁心谱就了一曲不平凡的赞歌。在这个劳动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他致敬,向所有可爱的劳动者致敬!
来源:红网
作者:刘琼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