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产业园区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株洲市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实现“两个目标”的攻坚期和关键期,株洲产业园区正策马扬鞭,开启新征程。
园区整齐林立的厂房。
红网时刻株洲11月28日讯(记者 聂千川 通讯员 谭小洋)“1月至10月,园区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02.63亿元,增长13.6%;规模工业增加值24.02亿元,增长11.9%;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7.83亿元,增长13.91%;上交税收6.9亿元,增长11.54%……”株洲董家塅高科技工业园,规划面积为22平方公里,拥有“中国十大最具发展潜力工业园区”、“全国十大服装批发市场”、“中国品牌市场”、“中国服饰名城”等美誉的园区正释放出强大动能。
精准定位开启跨越发展新征程
产业园拥有什么,要创造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产业园发展的格局。今年,董家塅高科园结合自身区域内产业分布特点,整合优质资源,形成主导产业,着力打造园区特色。
园区重新梳理编制了《株洲航空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株洲市芦淞区服饰产业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园区的发展目标、思路、措施,形成了产业链条纵向延伸、横向发展的顶层设计,得到了省直部门和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在此基础上,还对航空、服饰产业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形成了《航空产业分析》和《服饰产业分析》,进一步明确了产业发展方向、要点和阶段性目标。
园区产业发展目标既明,今年该园区更加突出重点产业招商,围绕产业链招商引商,抓龙头促集群,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跨越。招商不能赢家通吃,需要有清楚的产业定位,谁适合自己,自己能把什么产业扶持起来。
截止到10月31日,该园区新签约引进项目19个,其中航空类9个,服饰类5个,配套产业4个,总投资额531.5亿元。新引进项目中,投资过20亿元的项目有7个,分别为华彬集团通航产业建设项目(75亿)、中铁建集团航空城核心区综合开发项目(150亿)、锦艺服饰产业智慧生态城(150亿)、湖南金荣集团项目(22亿)、美国日蚀公务机项目(50亿)、龙浩航空(20亿)、温德克飞机项目(29亿)。
园区道路四通八达。
高效率引发产业发展“核聚变”
总投资5亿元的狐轩智能服饰产业园内,自动生产设备运转不停,品类不同的服装从生产线上一批批被生产出来。这个今年才引进的项目,目前已有5家服饰配套企业入驻并实现投产。
当年引进的项目,当年即实现投产,为什么能这么快?
“我们提供了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3年免租,帮助企业先行启动生产。”董家塅高科园管委会主任言锐说。
一下子提供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准备承接项目的白关服饰产业园,已先期入驻部分企业,且园区仍在不断建设中。
统筹考虑后,董家塅高科园将原安排在3、6、8栋内的14家小规模企业,协调搬迁至其他厂房,又积极对接园区建设方,在白关服饰产业园在建的二期中优先为项目提供厂房。随后,28、29两栋厂房比原计划提前了5个月交付,及时满足了项目用地需求。
目前,狐轩智能服饰产业园项目,在白关服饰产业园6万平米免租厂房内建设了企业总部,打造了智能仓储物流系统,引进了5家配套生产企业,设备布线1000台,招募员工700余人。
正式的园区用地也在同步进行中。目前,该项目的一期建设用地119亩已启动报批,年内可动工建设。
今年,该园区加强平台建设,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为产业发展加速。如今,总建筑面积16.5万平方米的白关产业园二期正在火热建设中,年底将实现封顶,未来将打造成沿海服饰产业转移及株洲服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占地81亩的航空科创园项目,预计2万平米标准厂房年底可交付使用,将为航空企业入驻提供重要的孵化平台。
高效的办事效率形成产业发展的“核聚变”。统计数据显示,今年该园区引进的狐轩服饰智能制造项目、 润伟志航项目、 上海航空机械项目、 泛航鼓风机项目、锦艺服饰生态城项目、 容创航空项目、 华锐硬质合金精密刀具项目等7个项目,均实现了当年引进当年竣工投产。
园区内的通用机场。
优化服务落实处 服务企业零距离
一个优良的产业园区、一个有吸引力的园区。其服务配套应该是完善和健全的。
今年,董家塅高科园进一步配套完善园区水、电、路、气、讯等各类基础设施,协调完善白关服饰城、航空城公共交通网络布局,花费逾百万元开通两条定制公交线路,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与产业园区的无缝对接。
企业的发展,人才至关重要。该园区推动株洲航空职校整体迁入航空城,拟引进长沙航校进驻航空城,开展航空发动机及整机制造和维修人员培养,全面提升航空城的人才与科教支撑能力。推进株洲南方中学新校区建设,已完成300亩用地的征拆。同时,贯彻落实市“人才优先发展30条”,对航空领域人才给予资金支持、项目扶持、安家补贴、个税减免等全方位扶持,激发了航空企业相关人才的积极性。
目前,航空城集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研发实力和影响力的专业人才队伍,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50多人,行业学术带头人16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500余人,原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专家40人,形成了总数8000余人的科研开发技术人员和技能型人才队伍。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谭小洋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