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时代脊梁|刘友梅:不谈个人只谈轨道交通 一生做好创新这事

红网时刻记者 曹缇 株洲报道

刚刚过去的9月,中国造的“火车头”远渡重洋参加柏林国际轨道交通技术展览会,并直接服务于德国市场。耄耋之年的刘友梅见到此情此景心中倍感振奋。

刘友梅是从企业成长起来的第一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国工程院院士。作为中车株机公司技术创新领军灵魂人物,他亲历了中国电力机车技术由引进、消化、吸收,到真正进入自主创新的时代。

比如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考察一台从外国租赁来的高速列车,刘友梅多次带领科研人员在室温达到五十度的机车主机房里进行研究。而经过多年艰辛探索后,他领衔研制的世界首列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已成功应用于国内数个公司,中车株机的轨道交通产品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

1?????????????????????.jpg

刘友梅在采访中表示不谈个人,只谈轨道交通。

扛起神圣使命 从“活字典”到开拓者

从零起步,到电力机车、城轨车辆、动车组出口,乃至磁浮自主研发,中车株机成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代表作。1961 年,大学毕业的刘友梅被分配到刚刚诞生了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的田心机车厂(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的前身)。一边坚持到车间参加劳动,一边埋头钻研技术,刘友梅的专业知识在日积月累中越来越丰富,被工人誉为“电力机车的活字典”。

彼时的中车株机公司发展势头猛进,当其决心更进一步之时,却传来中苏关系恶化的消息。前苏联将派驻在中国的专家全部撤走,中国机车工业重新面临困境。经过慎重考虑,株洲电力机车厂决定启用当年仅30 岁的刘友梅出任韶山1 型8号车的总体设计师,开始了艰苦的独立发展之路。

“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如果能将自己的工作和国家、社会以及时代赋予的使命紧密相连,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幸福。” 当时电力机车研发工作每前进一步都要战胜重重困难,刘友梅勇敢地挑起了我国独立研制电力机车的大梁。

一路走来,筚路蓝缕。刘友梅夜以继日地带领研制组的同事们一起对韶山1 型机车进行了数次重大技术改造,同时实施了电力牵引技术的3 次创新,终于取得成功,实现了中国铁路运输电气化的梦想。

随后几年,刘友梅又主持了第二代、第三代电力机车韶山型的研制,其中韶山4型机车双机重联在大秦线上成功牵引万吨列车,使我国跨入世界少数几个国际铁路万吨重载牵引国家行列。

?????????????????????.jpg

刘友梅与设计人员交流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

引领“绿色”“智能” 闪耀世界舞台

利用乘客上下车的时间,在公交站台30秒内就可快速完成充电,到达下一个站台后再行充电,这种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如今在城市中的身影并不陌生。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努力提高轨道车辆的能量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储能式交通是非常突出的绿色智能交通方式的代表。”刘友梅敏锐地察觉到,轨道交通在实现“高速”“重载”后的必然趋势是向“绿色”与“智能”转换。他带领了科研人员自主研制成功世界首列超级电容储能式电力牵引轻轨车辆及世界首台全程无网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储能式轨道交通颠覆了一百多年来轨道交通传统的电网受电模式,开启了轨道交通无网运行和车载混合动力的新时代,引领了国际上该领域的技术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首条商业化运营的中低速磁浮线—长沙磁浮快线的开通,中国的“磁浮时代”逐渐开启。今年6月13日,时速160公里的中国首列商用磁浮2.0版列车下线,中车株机公司牵头研制的这列磁浮列车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世界首列短定子直线电机快速磁浮列车。

“发展磁浮交通产业必将助推湖南省实现‘轨道交通千亿产业集群’,对于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刘友梅认为,磁浮交通摆脱了传统轨道交通粘着驱动,接触运行的概念,成为一种崭新的轨道交通模式。

1???????????????.jpg

刘友梅在机车事业部为大家指导。

培育青年科技后备军 崇尚大人才格局

“不谈个人,只谈轨道交通”,这是刘友梅在采访前就提出的要求。他崇尚“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大人才格局,着重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建议中车株机公司出台了《关于激励科技人员建功立业的十项规定》;设立“科技新秀奖”、“科技成就奖”;创立厂内特殊津贴和高级工程师选拔制度;选拔数十名有发展前途的青年科技人员到国外进修和大专院校深造……在主持各项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制工作中,刘友梅除了自己努力钻研,还帮助了大批知识分子展露才华,加快了科技攻坚的过程。

刘友梅在创新这件事上下足了一辈子的心血。他琢磨出了以超级电容为电力牵引储能电源的思路,在研发储能式电车的过程中,遇到如车辆轻量化等新技术难题,他经常陪与科研人员一起加班帮助解决问题。

“刘院士就像我们的一个定海神针,给我们指明了技术发展方向,只要有他在我们就感觉非常安心。” 储能式现代有轨电车机械经理刘劲介绍,刘友梅对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轨道交通技术的精准把握,是值得年轻一辈学习的地方,如果没有他,我们的轨道交通技术不可能这么快达到目前的水平。

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发展,正成为全球的共识。刘友梅表示:“中国的轨道交通,已经从追跑、跟跑、并跑到领跑。我作为一个中国科技工作者、中车株机人,能够为国家做一点事,感到自豪。”

来源:红网株洲站

作者:曹缇

编辑:颜洪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18/10/23/69742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