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入户走访。
红网时刻株洲10月24日讯(通讯员 肖霜)10月的太阳不一会儿就照遍了整座山,寒来暑往,又到了一年一度核算收入的日子。区农业农村局结对帮扶干部马永红风尘仆仆地赶往贫困户曾根生家,再次走访的主要任务是核算2019年收入。通过核算,曾根生2019年工资性、生产经营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达23776元。曾根生自2016年脱贫后,纯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回忆起那些年走过的日子,众人不禁感慨万千……
曾根生的老家在株洲市渌口区朱亭镇龙凤村莫家组,毗邻衡阳,无论是风俗、饮食、人文或是方言,都与衡东类似。衡阳长期以来信仰祖先崇拜,顺天应命的天命观和忠孝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礼俗,导致这里的乡村殡葬业繁荣。
1971年,儿子曾献忠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曾献忠上学也成了大问题,除去治病,家里也没剩下什么钱,于是,没上完初中,献忠就辍学了。
机缘巧合,一日,献忠跟着吹唢呐的亲戚去办白事,“白事乐队”虽没有华丽的舞台,高级的音响,却依旧锣鼓喧天,无限风光。
献忠仿佛又看到了姆妈那双布满了无奈和希冀的眼神,那眼神仿佛在说:孩子,你生病走路带不起风,活不成面子,就要活成里子,一定要为家里挣回精气神。
这不正是姆妈说的精气神嘛!
万般乐器,唢呐为王,从此,献忠加入了“白事乐队”,开始学习吹唢呐,成为一名唢呐匠。那年,他20岁,未婚(至今仍未婚)。
唢呐匠拿的是日结工资,根据各家财力不同,一天可拿400元不等的报酬,一场下来大概1000余元。秋冬两季过世的老人居多,是这个行业的旺季,一年下来收入近2万余元。即便如此,献忠仍不敢涉猎儿女情长。
终于,献忠他们的“白事乐队”生意捉襟见肘了。
过于繁琐冗长的治丧仪式容易诱发攀比现象,它成为富裕宗族炫耀财力的一种方式,却是普通家庭颇为沉重的经济负担。渌口区响应区中共组织部、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相关规定与倡议,开展移风易俗行动,提出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的文明殡葬文化。随后,全区开始试点,传统乡村丧事的数量剧减。原本碍于风俗而为高额殡葬头疼的家庭,顺势简化流程操办丧事。
这直接影响到了唢呐匠的收入,献忠接到的活也明显少了,曾献忠,可能成为当地最后一批唢呐匠。
致富路肯定不止一条。
2015年,国家精准扶贫战役打响,曾根生家因病因残被列为贫困户,区农业农村局马永红结对帮扶曾根生,通过 “六个精准”,实施“六大工程”、“七个一批”,让其享受低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 “脱贫立志,星级创建”等政策。
2018年,帮扶干部在走访、宣传星级创建及惠民政策时,得知曾根生父子有自主发展产业的念头,便立即帮他申请产业帮扶资金3000元及产业帮扶入股分红,鼓励其通过养殖土鸡、入股合作社等增收致富。因为采用的是传统的喂养模式,土鸡长得膘肥体壮。岁末,帮扶干部又发动区农业农村局干部职工,为其解决销售问题,通过消费扶贫再为其增收近4000元。
2019年,在得知曾根生家近年来饮水困难,生活用水得从外面用扁担挑后,帮扶干部翻阅扶贫政策相关文件,咨询水利局,通过安全饮水政策,再次解决了曾根生饮用水安全问题。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星级创建、产业发展……慢慢成为曾献忠要吹的另一曲“唢呐”,这曲“唢呐”,吹响的不再是白事丧葬、晚钟绝唱,而是凤冠霞帔、十里红妆,更是一曲脱贫与乡村振兴的凯歌。
来源:红网
作者:肖霜
编辑:曹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