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颜洪 实习生 张子奕 张佳 通讯员 吴暑明 株洲报道
晨光熹微中,严仙岭依旧在云层下酣睡,山脚下的株洲市攸县丫江桥镇增佳新村却已悄然苏醒。
从京港澳高速朱亭出口下来,穿越两条省道、一条县道、两条乡道织就的蜿蜒路网,再翻过一座苍翠山岭,这个藏在湘东北丘陵深处的村落才肯展露容颜。
这条总长不过40多公里,却要辗转1个半小时,是村民通往外部的通道,也是一道无形的鸿沟。在这条道路的一端,乡村医生皮志皇用二十七年的坚守,书写着两个截然不同却同样闪光的人生角色——他是地震废墟上挽救生命的救援者,更是用仁心仁术守护一方健康的“生命守望者”。
集市一角的健康驿站
9月26日清晨,刚好农历初五,增佳新村的集市已是人声鼎沸。叫卖声、询价声、鸡鸣声交织成乡村特有的晨曲。而在集市的对角,一间不起眼的卫生室早已亮起灯火。
“头有没有感觉胀?有不舒服要告诉我。”皮志皇一边轻声询问,一边将毫针精准地捻入村民头部的穴位。他的动作如行云流水,那是二十七年光阴磨砺出的从容。
皮志皇在患者扎针。
诊室里,几位提着果蔬的村民安静等候。他们习惯了先来看病,再赶集。丫江桥镇增佳新村卫生室,成了集市里最特殊的“摊位”,而它的“营业时间”,总是比集市更早。
时间回溯到1994年。高考落榜的皮志皇本欲复读,却常在深夜听见父亲为钱发愁的叹息。面对还在求学的妹妹,他默默收起了自己的大学梦。就在前途迷茫之际,童年时在父亲诊桌旁耳濡目染的记忆苏醒,他做出了改变一生的决定:“闭门三年”,自学中医。
那三年,当同龄人在都市追逐梦想时,他在乡村一隅啃嚼着艰深的医理。这段看似孤独的岁月,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1997年,皮志皇正式接过了父亲那只沉甸甸的医药箱,后又北上进修,于2006年取得北京中医药大学大专文凭。在攸县乡村医生摸底考试中,他在600余名考生中位列第二。多年的努力和坚守,让他在2020年被评为湖南省最美乡村医生。
来自卫生室的“特别的快递”
上午10点半,最后一位看诊的村民抓药离去。皮志皇迅速整理好一叠体检报告,跨上那辆饱经风霜的摩托车,开始了上门随访。
皮志皇外出送体检报告。
增佳新村常住人口2500余人,其中老年人约450人,慢性病患者约350人。皮志皇不仅要坐诊,还要为65岁以上老人体检,目前已完成343人。
“曾阿姨,你的体检报告出来了,快上来,我给你讲解一下!”摩托车在狭窄的乡道上停下,他朝着田埂下劳作的村民大声呼喊。这样的场景,已成为增佳新村最常见的风景。十几份体检报告,就是他通往村民家中的“特别快递”。
“平时要少盐少油,早餐一定要按时吃,可以吃点鸡蛋。”在曾阿姨家的堂屋里,他耐心讲解着,刚刚测量的血压数据让他稍感安心。这样的叮嘱,他每天要重复数十次。
然而,现在的出诊条件已比当年好太多。说起最难忘的出诊经历,他的思绪飘回了2008年的春节前夕。
“电话铃声格外急促,隔壁源佳村的阳大爷煤炭中毒昏迷。”详细了解情况后,他一边电话指导家属急救,一边迅速整理装备。骑着摩托车到达山脚下,再开始徒步。
“那年遭遇了特大雨雪冰冻灾害,山路全是冰,一步一滑,只能靠秸秆绳增加摩擦力。”回忆往事,皮志皇的目光变得深邃。山沟里的道路湿滑难行,他手拄拐棍,鞋绑秸秆,医疗箱在背上晃晃悠悠。冻僵的手指早已麻木,他却不敢有丝毫松懈。
一个多小时后,当他浑身湿透地出现在阳大爷家时,来不及擦把汗就投入抢救。那整个冰灾期间,头盔、医疗箱、拐棍成了他出诊的“三件套”。
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源自父亲的言传身教。七岁起,他就看着父亲步行出诊,无论风雨,随叫随到。虽然收入微薄,父亲却始终坚守着行医济世的初心。二十七年的坚守,在皮志皇心中埋下了仁爱的种子。
跨越千里的仁心仁术
在卫生室里,空气中总弥漫着药香味。在这里,皮志皇八成以上的治疗都依靠中医技艺。
“一年输液的患者不超过100名。”这个数字在当下显得如此特别。取而代之的,是针灸、艾灸、拔罐、刮痧这些中医疗法,以及那些简单却有效的中医配方。
为村民进行中医治疗。
“随着农村疾病谱从过去的呼吸道感染、急症转变为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慢性病,中医在村级卫生室的优势愈发凸显。”皮志皇说道。
然而,这个看似内向的乡村医生,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另一面。2013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的消息传来,皮志皇通过公益组织,自费前往灾区参与医疗救援。
皮志皇在四川雅安进行医疗救援。
在断壁残垣间,他不再是那个守在村卫生室的医生,而是废墟上的生命守护者。最令他难忘的是发现一名重度新生儿黄疸患者,他立即联系救援队转诊,最终挽救了这个小生命。因在救援中的突出表现,他荣获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2013年“中国好村医”金奖。
在雅安的救援经历,还为他开启了另一扇爱心之门。通过结识做西藏公益的朋友,他了解到阿里地区贫困学生卓嘎的困境。从2014年起,他开始默默资助这个远在千里之外的女孩,直至她完成大学学业。
皮志皇与卓嘎视频通话。
“前段时间联系卓嘎,知道她已经找到稳定的工作,我很高兴。”说起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皮志皇脸上泛起笑容,“她考上大学时我非常自豪,完成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从雅安到西藏,他的爱心跨越了千山万水。如今,五十岁的皮志皇,依然在每一个清晨点亮卫生室的灯,依然骑着那辆旧摩托车,穿梭在熟悉的乡间小路上。他用自己的仁心仁术,细细丈量着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策划:颜洪
执行:颜洪 实习生 张子奕 张佳
指导:胡芳
监制:李卫林
来源:红网
作者:颜洪 张子奕 张佳 吴暑明
编辑:胡芳zz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