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1965年,毛泽东第16次来到株洲,当他的目光再次落在这片土地上时,往昔的风雷岁月与眼前的崭新景象交织在一起。
株洲,这座伟人曾为之奋斗的城市,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一座加速崛起的制造名城。伟人夜宿株洲茶陵的那个夜晚,《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就在他心中酝酿,“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仿佛是对株洲这座城市的预言与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株洲人,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不断创造这座城市新的辉煌,书写属于株洲的百年工业传奇。
先驱塑风骨
株洲古称“建宁”,千年来仿若一块璞玉,静卧于湘江之畔,扼守要冲,自古为湘赣孔道。独特的地理位置,为她的发展之路埋下了伏笔。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筑的株萍铁路通车,成为日后粤汉、沪昆动脉交汇处,株洲一跃而为南方铁路枢纽,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为其精心擘画工业远景。从此,先驱怀揣梦想、前赴后继,来到这片热土。
醴陵,千年陶瓷之都,窑火绵延明灭,传统技艺在时代风雨中飘摇。1905年,湘西人熊希龄,踏入醴陵老街,见窑坊衰败,痛心不已。他东赴日本考察,在此设立瓷业学堂,创办醴陵瓷业公司,引入新技艺,改良釉料,复兴釉下五彩瓷,醴陵瓷器再现华彩,“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畅销海内外。
田心的旷野,茅以新、程孝刚等先驱,怀揣机械强国梦想,扎根株洲。从拧入第一颗螺丝钉,到见证第一台机车雏形初现,其间汗水与艰辛,化作奋进的激昂鼓点。机车的轰鸣,仿若他们立下的铮铮誓言,要在这内陆腹地,铺就钢铁通途,驱动株洲与世界接轨。
同一时期,中国汽车制造公司总厂也选址株洲,承载着国人自主造车的热望。众多工程师、技术工人汇聚于此,生产的“中圆牌”汽车在这片土地上驰骋。西方化工技术垄断之际,中国纯碱工业之父侯德榜来到株洲,欲打造中国化工城,虽事业未竟,但依旧在株洲种下化工的种子。然而,日寇南侵,战火纷飞,工厂频遭轰炸、沦为废墟,机器停止轰鸣,被逼拆分转移,无情碾碎了株洲初绽的工业梦。
工业炉火燃起,革命星火燎原。株洲不仅是民族工业希望的田野,亦是革命理想的实践地。毛泽东在长沙清水塘八年的思索,在这里实践。醴陵考察农民运动,采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炎陵水口叶家祠阁楼上,主持首次连队建党,中村“插牌分田”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土地分配;茶陵县工农兵政府是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这一系列首创性革命实践,铸就了走向新中国的脚步。
跟随毛泽东的脚步,株洲走出了李立三、谭震林、耿飚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杨得志、宋时轮、张经武等41位开国将军。百年来,株洲全境有17.5万人为革命和建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有1.1万人,真是“十步一尊英雄躯”。
仁人志士们的努力给这片土地刻下深深烙印。他们的热血、智慧与汗水,赋予这座城市坚韧不拔的品格,让株洲在废墟中也保有重生的底气。他们播下了产业报国的种子,留下了无畏向上的奋斗足迹,雕琢出株洲最初的风骨。从此,奋斗与牺牲的精神延绵至今,流淌在江河、大地,滋润了森林、田园,孕育了一代代新人。
梦想酬壮志
新中国成立后,株洲(当时隶属湘潭)被列为重点建设的八个工业城市之一,国家“一五”“二五”期间将11个重大工业项目落子于此,株洲终于肩负起新的国家使命。热忱的年轻人怀揣工业强国的梦想再度涌来,株洲张开怀抱。
1950年,国家决定在南方建军工基地,“中国的保尔·柯察金”吴运铎受任株洲三三一厂第一任厂长。他一边打击敌特,平息局面,一边检修调试设备,抓好生产和发展。1951年,株洲三三一厂接到试制航空发动机的任务。工程技术人员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仅三年,中国第一台M-11型航空发动机在株洲诞生。1954年10月25日,毛泽东亲笔签署贺信:“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刘友梅院士是从企业成长起来的第一位轨道交通装备行业中国工程院院士。1961年,他从上海交大毕业后来到株洲,在简陋的条件下与同事们日夜钻研图纸、反复调试部件,一起书写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的传奇。在这里他一干就是63年,从热血青年到大国院士,这位与株洲轨道交通深度绑定一生的巨匠,见证了中国机车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每一步,让株洲成为中国轨道交通领域的一面旗帜。
尹泽勇院士是国内顶尖的航空发动机专家。1984年,他抱定“要做就做最好的发动机”的信念,在株洲研制“玉龙”航空发动机。经过无数次试验、改进,攻克了“五高”难题,实现了研制方式的根本转变和产品水平的代际跨越。2013年12月,“玉龙”工程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武直-10装上了强劲的“中国心”。
这片创造的土地成就人的价值,也培养人的精气神。攸县人、“七一勋章”获得者艾爱国,1968年进入湘钢,从配管人员做到大国工匠、焊接行业“领军人”,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勇于自主创新,为我国冶金、军工、矿山等行业攻克焊接技术难关400多个,改进工艺120多项。退休后返聘在湘钢,仍然战斗在生产科研第一线,无私传授技艺,为国培育焊接技术人才。其中就有中国的“电焊花木兰”、中车首席技能专家易冉,这位大国工匠以女性独有的细腻与坚韧,在钢铁世界里绽放别样光彩。她用精湛的技艺和钻研的精神,诠释着工匠精神在株洲的传承与发扬。
一生只干一件事,一生只爱一座城。人们在这座城里奋斗,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的300多项第一。人们在这里生活,留下了美好温暖的生命记忆。
制造业兴起,为这座年轻的城市带来了独特的魅力,深刻影响着城市的方方面面。美食多元融合,既有火辣湘菜,又有北方水饺、上海生煎。无论来自何方,操着何种口音,都能在饭桌上找到共同话题。
厂矿文化更是株洲的灵魂印记。社区邻里互助,逢年过节相聚一堂,吾心安处是吾乡。“厂BA”的火爆出圈,正是对这种生活的回望与致敬。株洲与人才双向奔赴、共同成长、彼此成就。
名城正攀登
新时代,株洲靠先进制造业当家,当一城之家,聚一城人心。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嘱托湖南要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株洲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传承“厂所结合”基因密码,坚持“聚焦、裂变、创新、升级、品牌”工作思路,大力培育制造名城,续写工业重镇的光荣与梦想。
如今的株洲,在2024年先进制造业城市百强排名37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第2位,初步构建了“3+3+2”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了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特高压输变电装备3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陶瓷、硬质合金2个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了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了轨道交通、服饰、新能源装备3个千亿产业,布局了北斗应用、工业软件、永磁动力、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大国重器成了株洲的“土特产”。上天,株洲中小航空发动机占全国90%市场份额,株洲星座卫星升空;下海,“启航号”是全球最大的漂浮式风电机组,深海机器人可下潜6000米作业;着陆,株洲产“心脏”助力复兴号动车组风驰电掣,“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齐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入地,株洲硬质合金产量占全国四成,大到盾构机、小到一把铣刀,都离不开株洲造。
跳出株洲看神州,毛泽东当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愿景,已成现实。2003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奋斗者”号采回的海底岩石、嫦娥五号采回的月壤永久存放在了韶山,是共和国的传承,更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干全球的事业,拿一线城市的工资,住株洲的房子,过幸福株洲的生活”,正吸引万千年轻人来到这里,续写人与城的新传奇。(作者系株洲市委书记 曹慧泉)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曹慧泉
编辑:聂千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