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7月25日株洲讯(记者 胡芳 颜洪 通讯员 刘笑贝)北京邮电大学建校70周年现场,40名北邮学生在田径场排出“70”图样,SAR卫星从太空完成拍摄后,依托星上智能处理与地面接收终端的协同响应,仅用5分钟就将处理好的L2级影像成果展示在终端屏幕上。整个流程打通了从“看见”到“看清”的每一个环节,支撑这一突破的,是来自株洲的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空星际”)自主研发的天地协同遥感系统。
2025年北斗峰会将于9月在株洲举行,7月24日,红网记者走进株洲太空星际公司,感受“当遥感不再‘遥远’,响应速度成为新的竞争力”的航天技术最前沿。
卫星数据一览无余。
株洲太空星际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汤大权介绍,太空星际星座系统是国内第一个商业化混合式雷达遥感卫星星座,其SAR载荷具备在恶劣气象条件下的全天时、全天候工作能力,这一特点极大地提升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观测效率和数据获取能力。具有单星高分辨率成像、多星高精度干涉测量、星上图像处理与自主运行、应急通信与快速响应、以及长期稳定数据产出等能力。可实现对道路、大坝、矿区、建筑物等基础设施的安全监测。卫星能够开展全球区域定期覆盖、特定区域快速重访、重点目标高频监视、特殊用户应急调用等观测任务,支持和服务国土资源、地震、防灾减灾、基础地理信息获取及林业等应用需求。“以省内某地洪灾为例,通过我们的遥感卫星系统,可以在2.5小时内就能测量水患面积。”
2024年11月14日12时22分,太空星际发射的4颗卫星首次成功在轨成像,数据实时回传。
“株洲星座系统一期工程包含12颗X频段SAR卫星和4颗C频段SAR卫星,目前已在轨8颗X频段SAR卫星,预计2025年底前完成其余8颗卫星发射入轨。目前该公司SAR卫星在轨数量在全球排名居于前列。随着第一阶段16颗卫星的全部发射并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在此之后,太空星际将着手建设以株洲为中心的多层级运营中心,这一中心将采用分级运营模式,实现统一调度、分级管理,从而为全球用户提供快速定制化的服务。”汤大权说。完成第一阶段建设后,太空星际将启动后续的建设进程,届时将有114颗卫星在轨运行,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天、空、地、用一体化信息服务网络。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颜洪 刘笑贝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