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驻村一线显担当丨以高速铁军精神铺就乡村振兴路——记省高速公路集团驻茶陵县思聪街道三华村第一书记肖兴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聂千川 株洲报道

7月2日晚,湖南省株洲市茶陵县三华村的晒谷场上,村民们正围着新安装的LED屏收看乡村振兴专题节目。当画面出现驻村第一书记肖兴旺在食用菌大棚里查看菌菇长势的镜头时,人群中响起热烈的议论声。“肖书记刚来那会儿,咱们还嘀咕城里干部能不能吃苦呢。”年过六旬的村民刘晚荣脸上皱纹里透着笑意,“现在啊,这产业园、新马路、养老中心,哪样不是他带着大伙干出来的?

泥水里踩出的振兴蓝图

2023年5月的三华村,晨雾还没散尽,肖兴旺带着两名工作队员踩着泥泞走进村口。彼时的村庄,主干道坑洼不平,雨后积水能没过脚踝;1216户村民散居在33个村民小组,不少老人一辈子没出过远门。面对村民们复杂的眼神,肖兴旺放下行李箱第一件事,就是带着队员们拿起笔记本开始“敲门行动”。

图片1.png

肖兴旺(左一)到农户家了解情况,商量帮扶措施。

华星组的脱贫户陈春林家,是肖兴旺走访的第一站。昏暗的堂屋里,老人指着漏雨的屋顶叹气道:“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破房子能住就行。”肖兴旺默默记下,当晚就在驻村日记里写下:“解决住房安全,是振兴第一步。”接下来的三个月,他带着队员们日均步行2万步,走遍全村1216户,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村民的诉求:“三组水渠堵了”“村口路灯不亮”“想种菌菇但没技术”……

图片6.png

翻修一新的村组道路。

在华隆组的百年樟树下,肖兴旺组织了第一场“屋场会”。暮色中,他搬来条凳坐在村民中间,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算起明细账:“咱们村有150亩闲置林地,适合种菌菇;思聪街道要打造‘食用菌之乡’,这是咱们的机遇。”有村民质疑:“种出来卖不出去咋办?”肖兴旺掏出手机展示湖南高速集团的服务区网络:“全省108对服务区,都是咱们的货架!”这场持续到深夜的屋场会,最终收集到40条建议,也让《驻三华村乡村振兴驻村帮扶2023-2025发展规划》的雏形逐渐清晰。

规划编制期间,肖兴旺带着队员们往返湖南高速集团总部12次,将村民的诉求转化为23个具体项目。当专项帮扶资金获批的消息传来时,他正蹲在稻田埂上和老农研究“稻菌轮作”技术。“资金来了,更要花在刀刃上。”他在项目推进会上敲着桌子强调,“每一分钱都要让村民看得见、摸得着。”

菌棚里长出的共富密码

2024年春节刚过,三华村食用菌产业园的智慧菌房里暖意融融。肖兴旺穿着白大褂,和技术负责人陈光桥盯着屏幕上的温湿度数据:“把夜间温度再调低1℃试试,秀珍菇长势能更好。”玻璃温室里,一排排菌棒整齐排列,鲜嫩的菌菇正从培养基中探出头来,这是他两年来最牵挂的“致富菇”。

图片2.png

三华村建设的食用菌产业园。

发展食用菌产业的决定,源自肖兴旺三个月的调研。他发现三华村有零星种植菌菇的传统,但农户分散经营,亩产不足200斤。“必须走规模化、智能化的路子。”他带着团队赴福建古田考察,回来后连夜撰写可行性报告,最终说服湖南高速集团投入资金建设产业园。施工期间,他守在工地半个月,盯着钢结构大棚搭建、菌棒生产线安装,连工人都说:“这书记比我们还懂施工。

11.jpg

肖兴旺了解农产品加工情况。

产业园投产那天,肖兴旺特意请来了陈春林等10位脱贫户。看着自动控温的菌房、标准化的包装车间,老人颤巍巍地问:“这玩意真能挣钱?”肖兴旺笑着递过劳动合同:“您来这里摘菌菇,一天80块,按月发工资。”如今,产业园不仅实现年产菌棒500万棒、秀珍菇3000吨,更创新推出“智慧菌房+农户”模式,由园区提供菌棒和技术,农户在家种植,保底回收。村民刘建国算了笔账:“我家种了500棒,三个月挣了1.2万,比外出打工强!

为了让菌菇卖上好价钱,肖兴旺带着样品跑遍长沙的商超。当得知高速服务区有销售渠道时,他连续一周守在湖南高速集团总部,最终促成“三华泰景”菌菇进驻全省108对服务区。2024年3月,他又把直播间搬到菌棚,看着屏幕上滚动的订单,他对村民们说:“这菌菇啊,现在是‘坐着’高速去全省了!”

网格里织就的民生答卷

7月4日,三华村养老中心的活动室里笑语盈盈。78岁的刘桂香老人正跟着护理员学做手指操,窗外是崭新的塑胶步道。“以前住土坯房,最怕下雨天。”老人望着墙上的照片——一年前这里还是破旧的平房,如今已变成有医疗室、健身房的两层小楼。这是肖兴旺争取到资金改造的民生工程,解决了村里30多位孤寡老人的养老难题。

养老中心的建设,只是肖兴旺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在一次走访中,他发现村里400多亩良田因石窝塘水库排水不畅,年年遭涝。2024年汛期前,他顶着烈日在水渠边蹲守三天,协调资金对330米急弯渠段拓宽加固。5月暴雨来袭时,他整夜守在渠边,看着洪水顺利排出,田里的早稻安然无恙,才在泥泞中长出一口气。

图片9.png

创新推行“三长制”网格治理模式。

乡村治理的难题,曾让村“两委”头疼不已。肖兴旺在调研中发现,传统管理模式“上热下冷”,村民参与度低。他创新推出“三长制”:68名邻长包户、33名组长包组、6名片长包片,每周收集民情。邻长张满娥记得,肖兴旺手把手教他们记录民情日记:“哪家夫妻吵架了,哪家孩子没上学,都要记下来。”2023年至今,这套机制解决了56件民生难题,其中18件环境卫生顽疾彻底根治。

爱心积分超市是肖兴旺的另一个创新。村民参与环境整治、调解纠纷可获积分,兑换米油等生活用品。在超市开业那天,肖兴旺看着村民们排队兑换的热闹场景,在日记里写道:“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如今,村里已评选出330户“六好家庭”,昔日的“纠纷村”变成了“文明村”。

图片5.png

利用高速跨线桥展示推广三华村特色产品。

今年6月,湖南省“担当作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名单公布,肖兴旺的名字赫然在列。当村民们自发写下的感谢信送到湖南高速集团时,信中这样写道:“肖书记把办公室设在田间地头,把心放在咱老百姓身上。”此刻的三华村,柏油马路通到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照亮夜间的小路,食用菌产业园的菌香飘向远方——这幅由肖兴旺和村民们共同绘制的振兴画卷,正在湘东大地徐徐展开。

来源:红网

作者:聂千川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941/58/15124120.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头条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