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醴陵市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加强引领、统筹协调,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要素加速向农村聚集,因地制宜塑造产业新动能,蹚出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路子,成功实现增收,变身特色旅游体验地。
能人带动,头雁领航激活“一池春水”。实施头雁领航工程、村级后备人才“星火计划”,推动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青年、退役军人等新农人争相返乡创新创业,带领村集体增收、村民致富。2014年,阔别隆兴坳村近30年的付铁棉回村任村党总支书记,用10年时间逐步对隆兴坳村资源进行整合,以打造景区的理念来建设村庄,用经营旅游的思路来经营农业,吸引了企业经营者、直播团队、跨界新农人扎根隆兴坳村,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力量。立足辖区内耿飚旧居和丰富的物产、人文资源,合力打造“两叶一花一培训”产业体系(艾叶、茶叶、菊花和红色教培产业),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开民宿就能创收;善于制作茶叶的本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上班……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60万元,带动50户村民人均增收2万元。95后“茶二代”刘维,2022年转业后毅然选择回家乡投身茶叶产业,带头推广机械化种植技术、引入现代加工技术,助推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3.2万亩,年产毛茶1000吨,茶叶总产值达1.6亿元,带动周边农户就近就业创业近1万人。
科技赋能,绿智融合培育“产业沃土”。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强基行动,大力推广智能农机装备、精准农业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为乡村产业振兴厚植科技沃土、注入强劲动能。茶山镇种粮大户引入富佳科技、中联重科等现代化机械设备,构建“智能装备+数字农艺+社会化服务”全链条体系,建成智能温控育秧大棚,1.8秒完成单盘播种,将育秧时间缩短20天,每亩成本降低50元;推广使用中联重科智能驾驶插秧机,实现全程无人化作业,单日作业面积比传统插秧机多8亩,全镇种植水稻面积4.8万余亩,机械化作业率达95%,粮食亩产有望提升5%-8%。明月镇联合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蔬菜研究所专家团队,针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醴陵玻璃椒种性退化问题开展系统性攻关,历时3年成功提纯复壮,培育出代号“BL8”的纯种株系,新品种果实整齐度提升30%,辣椒素含量增加15%,干椒透光率达80%,还原了“鲜如玻璃,干似牛角”的经典性状,发展32家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超2万亩,品牌价值达1.75亿元,带动3700余农户户均增收3.85万元。
资本下乡,多元联动构建“共赢生态”。畅通资本下乡渠道,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推动村集体、企业、农户三方合作,形成要素融合、村企共建、多方共赢的良性发展生态。浦口镇荣坪村育苗产业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仅能满足于农户补贴家用。2019年荣坪村与醴陵市供销惠农服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荣坪村供销惠农服务社,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和种植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入社,统一购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产品销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品牌共创的利益共同体,全村从事蔬果育苗行业的达400余户,收入从每亩三四千元,逐步增长到现在近万元,2025年菜苗销售收入达到1680万元。船湾镇清水江村2015年引进洛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合作社统筹、公司使用、社员分红”的模式,打造清水湾畔休闲度假景区(3A),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8万元/年。同时,与景区周边15户农户签约打造特色民宿,承接红色研学、农耕体验等文旅活动,每户每年增收约3万元。
来源:红星网
编辑:颜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