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醴瓷中的故事,故事中的传承人丨新春走基层·小镇青年

小镇青年1.jpg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颜洪 胡芳 通讯员 张丹 株洲报道

白里瓷,绘上彩。

雨水时节,空气中混合着湿气和墨香。在湖南醴陵丁窑艺术中心,丁小妮在素胚茶杯上,用毛笔分水上色,“炎帝八大功绩”釉下五彩茶具系列是她最新的作品。

67.jpg

丁小妮。

“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一句话,道出了醴陵瓷浑然天成的美。醴瓷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之着迷,90后丁小妮正是其中之一。

丁小妮出生于瓷都醴陵,成长于陶瓷世家,12岁师承外祖父丁华汉,与陶瓷相伴顺理成章成为她的人生路。只是这条路,与祖辈、父辈们的并不同,锐意创新让她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独创釉下五彩“没骨人物法”,成为国家非遗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株洲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回归传承之路

作为一名90后,大学毕业的丁小妮心里始终想飞出醴陵。2013年她在株洲开设了个人工作室,在私人定制陶瓷时,也经常外出画墙绘。

3年的奋斗,24岁的她拿到了职业的第一桶金,对于这样的生活丁小妮很惬意。然而道路的转折点悄然而至。

丁小妮的外祖父丁华汉是恢复和传承醴陵釉下五彩工艺的“四元老”之一,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曾在瓷艺创作中首创“套色法”而名闻遐迩,他设计的蓝海棠中餐具两度获国家金奖。

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丁华汉保存了大量的设计手稿、画稿和历史文献资料,对于研究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得知这样的情况,丁小妮决定出资与父亲创办丁华汉陶瓷博物馆。

外出拍摄、收集资料、整理修订......2年的时间,她已整理出设计手稿430件,陶瓷作品实物182件,文献127件。时间的推演下,丁小妮对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越来越清晰,逐渐沉迷其中。她偶然发现一张“美人蕉”花瓶手稿,据丁华汉介绍作品50年代末,被北京故宫收藏。为了详细记载外祖父的釉下五彩“套色法”,丁小妮决定复原“美人蕉”薄胎花瓶,再现非遗技艺之美。

图片1.png

复原的“美人蕉”薄胎花瓶。

探寻传统薄胎工艺、研究传统颜料配方......2016年随着丁华汉陶瓷博物馆开馆,“美人蕉”薄胎花瓶以其高雅秀美的姿态为世人讲述醴陵瓷近现代发展。

从博物馆开设以后,丁小妮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了选择,毅然结束了酬金丰厚的自由职业,走上了釉下五彩烧制技艺传承之路。道路的艰辛丁小妮了然于胸,“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也在她心中生根。

多年的追寻之路,也迎来了新的成果,2021年丁小妮获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烧制技艺株洲市级代表性传承人。丁小妮坦言国家级传承人是她的目标。

传承中创新技法

瓷板、茶壶、花瓶......丁窑艺术中心一楼陈列着30多件丁小妮的作品,每一件作品上的人物姿态轻盈,栩栩如生。

丁小妮擅长画人物,从小在父亲的培养下,人物速写有扎实的基础。进入郑州轻工业大学后,受到现代艺术的影响,喜欢夸张、变形等手法,绘出的人物充满了动感和张力。如何将自我融入到釉下五彩瓷技艺中?丁小妮以人物题材为切入口,摸索出了一条表现釉下五彩人物画的新方法。

醴陵传统釉下五彩人物画,常常都是用“色线”勾轮廓。丁小妮在学习外祖父“套色法”时,发现彩绘花卉,常常是用“墨线”勾轮廓,因为墨线烧成后,线条呈现白色,花卉的立体感很强。通过尝试,丁小妮将传统人物画的“色线”勾勒改为“墨线”勾勒,烧制后的瓷器画面呈现出国画中的“没骨”效果。

人物没有了线条如何呈现空间感?丁小妮利用色块的深浅、虚实对比来表现物象形体关系,同时将“套色法”中的接色方法引用其中,以丰富人物色彩效果。多种技法的创新、融合,丁小妮首创釉下五彩“没骨人物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陶瓷技艺风格。

丁小妮认为故事是陶瓷的灵魂,一定要做有故事的陶瓷。

1.jpg

釉下五彩“炎帝八大功绩”酒坛。

在人物构思上,丁小妮围绕历史文化故事,开发了一系列产品,如“炎帝八大功绩”酒坛、“红拂女传奇”茶叶缸等,充分体现了地域特色与乡土风貌。因其清新雅丽的创作风格,丁小妮2022年创作的釉下彩《八仙过海》花瓶,在第二届“百鹤杯”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中,荣获百鹤新锐奖。

2022年开始,丁小妮的釉下五彩“没骨人物法”技艺越发成熟,作品已然拥有自己独立风格。游刃有余的背后,是每天坚持不懈地思考与创新。在创作《武松打虎瓷板画》时,丁小妮引用满花装饰手法,糅合年画与现代派风格,形成了极具装饰之美的板画。2023年,作品不仅在国家级文创大赛中获奖,同时,还被景德镇非遗馆永久收藏。

让更多人“看见”非遗

自小的环境,加上一生的陪伴,陶瓷对于丁小妮来说就像是流在血液中的东西,这份热爱自不必说。

如何将热爱传递,让更多的人了解醴陵釉下五彩瓷?2023年丁小妮与株洲特殊教育学校联合,成立株洲市特殊教育学校非遗传承基地,不仅为学生们讲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历史和技艺,也利用学校原有的窑炉等场地,指导学生制作文创产品。

3.jpg

开展非遗体验活动。

此外,为了教学的直观性,每学期丁小妮组织学生,赴醴陵参观丁窑工坊、丁华汉陶瓷博物馆、群力瓷厂等,进一步了解醴陵釉下五彩瓷生产流程。

让孩子们有一技之能,拥有创业的方向是丁小妮最朴实的想法。

非遗传承,不仅要线下,还要线上让更多人“看见”非遗,了解了非遗,感受到非遗之美。

作为青年人的“潮流”区,丁小妮早在2016年就开设了丁窑微信公共号,讲述陶瓷历史文化,收获了一批“醴瓷”粉。不仅如此,今年她还将在株洲特殊教育学校开设直播间,将制瓷流程,孩子们的文创产品进行直播。

开直播让更多的人观看非遗,也能让孩子们的文创作品产生经济效益。丁小妮认为这是为非遗传承插上了“数字经济”的翅膀。

在传承中创新,既是丁小妮的创业经,也是醴陵瓷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传承人,她希望承担起向世界讲好醴瓷故事、让醴瓷进入百姓家的重任。

一次经历后发现了非遗传承的意义,她“接棒”父辈的“种子”。未来的发展,丁小妮将延续祖辈、父辈的工艺理念,以实用性、经济性为基,创建出丁小妮品牌,做有故事的陶瓷产品。

来源:红网

作者:胡芳 颜洪

编辑:任欣蓓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646846/66/1355169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