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封控措施仍在继续。对于老百姓来说,除了食物的保供,类似幼童吃的奶粉、老人病人的急需用药,从封闭小区到商铺,这最后的几十米甚至几米,也是居民的揪心事。
而事实证明,特殊时期物品能够及时送达,志愿者功不可没。他们在求助平台、微信群、电话线路中,将路径梳理清晰,让急需者以最快的速度拿到物品,他们用实际行动治愈着我们。
刘翊在母婴店整理送货单。记者/杨凌凌 摄
平均每天要给50户居民跑腿买药
“您住金碧花园,对吧?好的,需要冠心病的药物,收到。”11月13日上午8点,记者跟随刘翊一同上路。义务跑腿送药,刘翊的一天就是从回复手机里铺天盖地的消息开始的。
如果是很紧急的信息,收药人又是老人或者小孩,他会马上回复,“好的,来了”。更多的信息分散在芦淞区各个街道微信群,他就统一回复:“收到,请留下电话跟药品全称,买完就给您送过来。”
刘翊是芦淞区的一名退役军人,从11月4日起,他“化身”抗疫志愿者,为封控的居民家庭送去急需药品。
“我平时有拍短视频的爱好,就把在外面送物资的情况发在账号上,有很多陌生人在下面留言,希望能够帮忙给家人送药,我看到之后爽快地答应了。他们把需要买的药品清单发给我,然后,我去药店买,再把药品送到小区门口,由小区的志愿者送上门。
记者跟刘翊在一起的这段时间,他电话接个不停。首先,是一个市民想买精神类药品的;随后,一个不太会用微信的老人打过来,想买药。后来,一个糖尿病患者又打进电话,询问胰岛素去哪里买……
小区门口与药店之间,这样的往返路程刘翊每天要重复跑十几次。从4日到14日,他开着自己的车跑了一千多公里,平均每天要给50户居民跑腿买药。
做志愿者有风险,但依然值得做
“虽然只是跑腿的工作,但有些药对居民来说就是‘救命药’,我们必须争分夺秒地去买。”刘翊说。
刘翊的防护意识很强。他说,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人。所以,出行时他绝对不摘N95口罩,到达小区用“无接触式”的方法把药放在门口,拍个照片或视频,然后再让小区志愿者接驳配送。上车前,用酒精消杀全身也是必备。
他记得一位在庆云山庄小区的老人。那是一天下午,一个陌生电话打来:庆云山庄一名70多岁的老人急需血透术后药。小区出不去,家里一点药都没有了。
刘翊立即开车外出找药,一家家药店去询问。从太子路搜寻到建设路,辗转多家药店,终于在一家即将打烊的药店买到了药。当他把药送到小区楼下,给居民打电话时,听见老人的家属哭出声来。
这让他觉得,即使做志愿者有风险,这件事依然值得做,哪怕只是提供情绪价值。“有时候拨通一个电话,居民的不安情绪就得到释放了。”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刘翊在朋友圈里分享了那句广为流传的特鲁多医生墓志铭,为了自己,也为拨打自己电话的每位居民。
志愿者就是种子的播撒者
在刘翊心里,只要关乎老人和小孩,不管什么事都是大事。
“你好,请问是刘翊吗,能请你帮忙在百江花园旁边的母婴店拿一下奶粉吗?家里小朋友快要‘断粮’了。”11月14日上午,正在山水国际小区忙着送药的刘翊,又接到一通庆云街道一位宝妈的电话求助。
这个宝宝喝的奶粉有点特殊,是一种供应量不大的脱敏配方奶粉。
“不能让孩子挨饿。”接到电话后,刘翊立即前往小区附近的母婴店取走奶粉,送到小区门口。一个小时后,宝妈发来一张图片:孩子已经喝上了奶。照片左上角还打上了一行文字:“谢谢刘翊叔叔。”
“让我感动的是,在我免费跑腿的时候,有的人还会给我竖起大拇指,并大喊加油,我们志愿者就是种子的播撒者,而周边的人是种子的接收者与传播者,大家互相传递了温暖与爱。”刘翊说。
11月14日晚11点,刘翊有了久违的休息时间。回住所的路上,记者问他:“疫情形势变幻莫测,翊哥你害怕过吗?”
他说:“怕啥,不管是谁,大家都是合作者,我们唯一的竞争对手只有病毒。不管是药、纸尿裤还是奶粉,我都会继续送下去,一直送到不再有人需要我。
来源:株洲晚报
作者:杨凌凌
编辑:任欣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