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渌口:瞬间破防!隔离点这一幕竟让人湿了眼眶……

红网时刻1月26日讯(通讯员 田婧杨)有一个地方始终24小时亮着灯,既是抗疫的“战场”,又是返渌人员的“健康港湾”。1月24日,记者连线渌口区隔离点工作人员,倾听他们的隔离点“日志”。

夜里的紧急通知

1月18日下午六点,区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马丹接到电话,“又有紧急任务,新开了个隔离点,请准备好生活用品一小时后赶到。”正在厨房给儿子做饭的她刚把猪蹄放进高压锅,二话不说,拿着早就准备好的行李箱出了门。

隔离点里,一支全新的队伍正在集结,来自淦田、朱亭、渌口镇卫生院和区人民医院的6名医护人员进驻进来。新设置的隔离点很多设施不符合隔离要求,可第二天中午就得接受隔离人员,留给马丹的时间只有一个晚上。“大到楼梯的设置,小到医护人员行走路线,都要反复细致地考虑。”马丹说,为防止交叉感染,隔离点11—14层严格按照标准,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工作人员通道和隔离人员通道。完成门禁、走廊、窗户、紫外线消杀、污水井、监控等十余项改造工作。每一位隔离入住人员都有自己独立的房间,并配有独立卫生间、电视、电话、wifi等。

短短8个小时,隔离点备好所有物资,功能区域划分和房间准备完毕,第二天11时左右,顺利安顿好第一批“家人”。

全球限量版名牌包包

在隔离点,记者发现每个进入隔离区的小哥哥小姐姐身上都有一个蓝色小包,“防护服没有口袋真不方便,笔啊、本啊、胶布等都没地方装啊。”就这样,空闲的时候,医护小姐姐、小哥哥们便用闲置的无纺布袋子手工缝制自己的专属包包,还在包上添了几画,升级版收纳包就诞生了。队员们笑称,这是“全球限量版名牌包”,“包”治百病疫情消。被问到怎么不去买几个,24岁的何琪笑了笑说:“进入了隔离区的东西都算医废,不能继续使用,买包包不划算,我们自己缝的也挺好看。”

自己背了个自己

每天24小时值班,从清晨六点到凌晨两点,他们需要负责医学观察、体温监测、核酸采样、运送三餐、信息登记上报和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因临近年关,请不到愿意在隔离点进行消杀和垃圾清运的保洁,她们就自己上。来自淦田卫生院的罗琳是一个身高只有1米6左右,体重80多斤的女孩子。装满消毒液的桶有80多斤重,没有其他人能帮忙,她只能背着消毒桶,穿着防护服,出发。“步子都不敢迈大了,怕消毒液荡出来。”罗琳笑着说:“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行动笨拙的企鹅,走路一摇一摆,同事说我是自己背了个自己。”

有求必应的“管家”

五湖四海的人聚集在一起,需求也是五花八门。回族人大多不吃猪肉,荤菜就换成牛肉鸡肉;广州人不吃辣,那就做份免辣的;有人不吃夜宵就睡不着,八宝粥方便面给配上;有孩子泡奶粉却喝不惯自来水,矿泉水便整箱整箱送上去;还有的甚至有抵触情绪、故意为难医护人员,他们就采用“盯人”护理方式,24小时轮班服务,缓解对方的情绪。“我记得有一个人是被警察带来的,全程不配合,但他走的时候,房间里收拾的干干净净,东西摆放的整整齐齐,我想这是他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让他们住在这里舒服,像家里一样,他们就会配合隔离。”马丹说。

不敢跟家人视频

从最开始的六人到现在的八人, 从踏进隔离点的那天起,这个团队就没下过“火线”,他们已经模糊了星期几的概念。“不谈家人”更是隔离点每个人的默契。“我都不和我孩子视频,不敢,一说就绷不住了,偶尔打下电话。”马丹告诉记者,25号是自己的生日,孩子一直惦记着要陪她过生日,天天都问什么时候可以回。“我告诉他我回不去,他就说,那你找个窗户,哪里可以看外面,我就送过来给你看一下。”说起这些,马丹的眼眶渐渐湿润了。

集中观察点不同于病房,哪些人是病毒携带者,会不会出现确诊病例,一切都不确定。每次进入污染区,其实都是踏上一场未知的旅程。马丹说,“我们能做的,只是拼尽全力地把防疫做到最充分,将潜在的感染危险与城市里的健康人群隔离开。再苦再累,在前线,我们也会站好这班岗,让乡亲们能安安全全过个好年。”

来源:红网

作者:田婧杨

编辑:聂千川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zz.rednet.cn/content/2022/01/26/1081392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