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变”改革看官溪

3月24日中午,茶陵县舲舫乡官溪村鱼塘收获了今年第一批“四大家鱼”,老渔民周解生在塘坝上忙着与村民收网。“现在疫情好转,城镇上饭店营业了,希望鱼能卖个好价钱!”他笑呵呵地说。阳光将他的脸映红,显得格外有活力。

“捕了几十年鱼,一生都困在渔船上,这些年洣水的鱼越来越少,累死累活也攒不了几个钱。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负责看管鱼塘,每月工资3000多元,日子好过得很。”周解生说。

“提起篙子水滴滴,放下篙子没米恰,有女不嫁官陂洲,一世夫妻半世休。”昔日的官溪村,祖辈靠捕渔、水运为生,生活漂泊不定。2018年,官溪村悄然变化,这得益于村里实行的“三变”改革,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群众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正在官溪村落地生根、发芽、壮大。如今的官溪村,作为湖南首个“三变”改革试点,成为农村集体产权改革的一个样板。

行业衰落,催生“三变”

“烟波锦江游船弋,万绿茵中叹红石”是官溪村的写照。“我们村紧靠洣水,耕地仅1386亩,2009年修建官溪电站,村里500多亩耕地被淹,目前人均不足三分田,一方耕地难养活一方人。”村党总支书记周红云说。

由于耕地稀少,捕鱼、水运成为官溪人赖以生存的行业。村民周运红从小跟船,一家人吃住在船上,到2019年,他拥有两艘大铁船和3艘辅助船,渔网850公斤,还带出了8个徒弟,被誉为“船老大”。

但捕鱼行业正走向衰落,2019年官溪村的渔民不足30人。“这些年水里的鱼越来越少,不少河段修了电站,捕鱼没以前方便。”周运红说,从2020年起,洣水流域禁捕,他更不希望儿子走“老路”。

由于水运发达,上游紧挨着桃坑乡,不少官溪人在外经营木材、竹架板生意。

近年来,装配式建筑的崛起,新型建筑材料、环保材料涌现,不少传统建筑材料被淘汰,木材市场不景气。“现在工地不用竹架板了,脚手架都是钢筋搭的,生意越来越差。”一直在长沙经营木材生意的周这云说,这些年一直有一个念头在脑海浮现,“外面打拼不下去,就回家创业。”

2018年2月,株洲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官溪村纳入首批试点。这一消息,给10余位在外打拼的官溪人宛如注入了“兴奋剂”。在乡党委和政府支持下,村支两委带领村民,走访考察长沙、岳阳、湘潭等地,并召集老乡商讨改革思路,学习中其中一本《塘约道路》书,似乎让他们找到了发展方向——实行“三变”改革。

“官溪村闲置、荒废资源多,若通过‘三变’改革,唤醒农村的‘沉睡资源’,就能打造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舲舫乡党委书记刘雪平说,改革之初,官溪村聘请专家,设计方案,描绘路线图,成立官溪洣水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简称:官溪洣水公司)和资产、土地、劳务、房屋、置业5个股份制合作社。

随着官溪洣水公司的成立,官溪这个资源匮乏村迎来了新生。

因地制宜,做活水文章

今年3月初,随着复工复产号角的吹响,8辆挖土机开进官溪村桥背垅耕地段,改河道、挖鱼塘,忙得热火朝天。在去年建成的50多口鱼塘旁的工棚里,村民值守看管鱼苗。

虽然耕地少,但官溪村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达2000多亩,适合发展种养业。

村民李社仔,常常来到桥背垅,看看正在施工的鱼塘。他指着一片刚修好的池塘告诉记者,这块地以前是他家的。“我家10口人,总共才2.7亩地,基本荒废,早就盼着流转土地。”他说,流转土地不仅有租金,还能集体入股享受分红,村民无不支持。

让闲置资源“活”起来,是官溪人共同的愿望。“三变”改革启动之初,官溪村仅用两周就完成了清产核资,将村里闲置的土地、山林、草地、滩涂、水域、房屋等资源整合起来,共清理出集体总资产765.8万元,统一流转到村集体经济组织。

农村发展产业,离不开能人带头。周金云、周这云等在外经商的能人带领638户村民共同筹资1200万元,成立官溪洣水公司,村集体经济组织以资源入股。公司成立后,把目光瞄准水产养殖。目前已建立四大家鱼养殖示范区280亩,特种鱼养殖示范区400亩,龙虾养殖示范区200亩。

昔日的“捕鱼村”蜕变成“养鱼村”。56岁的周秋明,祖辈三代都是渔民。去年,洣水流域全面禁捕后,他的渔船被拆卸,渔网被收缴,可被官溪洣水公司聘用后,日子过得更好了。“在公司打工。祖传的手艺没丢,饭碗更稳了。”他说。

“你现在不仅是务工者,还是公司股东,是老板!”周红云在一旁笑着说,鱼塘旁笑声一片。

靠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入股,村民变成股东。这两年,养殖基地实现利润293.8万元,共分红269.8万元;14个村民被公司聘用,月均工资达3500元;公司临时性用工近300人,日均工资80元,村民务工收入近200万元。村集体收入实现零的突破,两年达23.5万元。

立足长远,产业阔步行

走在官溪村桥背垅养鱼基地,一眼望去,50多口池塘排成一线,从空中俯瞰如同一串珍珠项链。虽然基地已成规模,但一些设施亟待完善:两旁的进水、排水沟虽开挖好,但未用水泥硬化。鱼塘大堤,道路泥泞,上面杂草丛生。

“宁愿不分红,也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尽快把养鱼基地建好。”老村支书周忠超道出了村民们的心声。

当前,2条共8公里的产业环村路实现通车;近2公里的村主干道重新硬化,4条通组公路已拉通,鱼外销出村不再难……官溪村搞起了黄鸭叫、鲈鱼、鸭嘴鲟以及中华倒刺鲃四大特种鱼养殖。

今年36岁的罗才武是官溪村从江西请来的养殖专家,看着养鱼基地一步步成长壮大,他格外有成就感。“去年我们主推黄鸭叫和四大家鱼,赚了156万元,虽然销量可观,但关键是市场行情好。”

“要想抵御市场风险,就得靠特色养殖占领市场。”罗才武告诉记者,洣水茶陵段是中华倒刺鲃的保护区。目前,官溪村正在打造中华倒刺鲃鱼苗基地,现有成鱼1000多尾,鱼苗1万余尾。

“这种鱼可培养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基地一旦建成,将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养殖业发展。”茶陵县农村经济管理服务站站长彭晓宁信心满满地说。

3月11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知,要求今年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力争覆盖面扩至所有涉农县(市、区)。当前,我市正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制度改革等工作,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

“由‘空壳村’变为‘样板村’,官溪经验将给茶陵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提供很好的借鉴。”茶陵县副县长杨定桃告诉记者。

因地制宜,改革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尹二荣

官溪村乡村规划的前瞻性,产业发展的好态势以及人居环境的改善……这个全省“三变”改革试点村的欣喜变化,令前来采访的记者感慨良多。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个大课题,怎么改,全国没有固定模式,许多地方还在摸索。以往的改革,有的地方大破大立,否定过去,阻力不小,效果不佳;有的地方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地方,全盘照抄外地经验,没有结合本地实际,这样的改革能走多远,很难说。但也有不少地方通过传承创新,凝心聚力,脚踏实地,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官溪村的“三变”改革正是如此,审时度势定方案,因地制宜谋发展,村民们积极参与建言献策,改革效果看得见,群众有信心,成功便有了基础。

正确的政策和策略必须因地制宜。战争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告诫人们,不要机械地照搬外国模式,提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革命才取得胜利。改革开放之初,要不要改,怎么改,国内有过激烈争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设立经济特区,允许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实施改革措施,才有了今天的发展成就。

3月初,中央吹响了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集结号。上周,我市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落实上级精神。官溪村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较好的借鉴。一年之计在于春,心动不如行动,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根据各村实情,扬长避短,因地制宜推进改革。这样,改革之路定能行稳致远。

来源:株洲日报

作者:尹二荣 陈洲平 陈启浪 罗蔚之

编辑:苏莉雅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