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梦圆之后追新梦——十八洞村村民观看升国旗仪式特写

6日清晨的北京天安门广场,深秋的寒意中涌动着热潮。

几名身穿苗族服装的群众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晨曦中等待盼望已久的升旗仪式。包括他们在内的一群人,是来自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代表和三任扶贫工作队长,他们专程赶到北京参加以十八洞村为原型的大型史诗歌舞剧《大地颂歌》的演出,并观看升国旗仪式。

11月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代表和三任扶贫工作队长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带着全村人的嘱托,他们想在国旗下向祖国报告:十八洞村脱贫后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大伙儿的生活越过越敞亮。

这是71岁的老支书杨五玉第一次来北京观看升国旗仪式。与新中国同龄的他,亲历了十八洞村闭塞落后的年代,也亲历了这个深山苗寨在精准扶贫中告别贫困的7年岁月。今天凌晨4点,他急急地起床,穿戴整齐,又叫醒了同伴们,生怕错过了时间。

和他一样“着急”的还有村民石拔三。71岁的石拔三已是第三次来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国旗仪式了,但她依然按捺不住兴奋。临出发前,她笑着告诉记者:“我想早点去,站在第一排看,看多少次都看不够。”

11月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首任扶贫工作队队长龙秀林(前)在天安门前观看升国旗仪式后用手机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贺 

迎着晨风,十八洞村妇联主席石顺莲向记者回忆起7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十八洞村时提出精准扶贫的情景。

“总书记说,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石顺莲说,这7年里,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村民们种了猕猴桃,办起了农家乐,发展起旅游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越来越多。

6时50分许,国旗护卫队战士踏着铿锵有力的步伐从天安门中心拱形城门走来,沿着中轴线,踏过金水桥,走到天安门广场升旗台前。人群安静下来,向国旗行注目礼。不少人拿出手机,记录下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

11月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的村民代表和三任扶贫工作队长在北京天安门前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响起,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展开后冉冉升起。村民龙先兰站得笔直,望着升起的国旗,一同高声唱起了国歌。

冉冉升起的还有十八洞村的脱贫事业。2013年,这个纯苗寨人均纯收入仅1668元,不少人家唯一电器是电灯,泥巴糊的墙四处漏风。2016年,十八洞村整村脱贫,到2019年人均纯收入已达14668元。

龙先兰便是精准扶贫的受益者。今年33岁的他,早年因为家庭变故,曾一度自暴自弃,混日子多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他牵头成立了养蜂合作社。如今,龙先兰娶上了媳妇,“脱了单”,小两口一起养蜂,年收入10多万元,不仅自己脱贫,还带动周边村寨118户村民养蜂致富。

今年3月,龙先兰的媳妇吴满金生下了女儿。初为人父让龙先兰感受到更多责任感。“要把产业再做大一点,最好能‘农旅一体’,让家里人过更好的日子!”

11月6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三任扶贫工作队长石登高(左)、龙秀林(中)、麻辉煌观看升国旗仪式后同国旗合影。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观看升旗仪式后,龙先兰夫妻俩抱着孩子和村民们一起在国旗下拍了很多张合影,还录了不少视频,准备将美好的记忆带回村里和大伙儿一起分享,也给女儿留下纪念的礼物。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而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也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

晨风吹起,五星红旗飒飒飘扬。

朝阳中,告别千年贫困的十八洞村村民,走上继续追赶梦想的大道,书写各自精彩的人生,书写新时代的“中国梦”。

人们相信,在中国大地上有更多的十八洞村正不断涌现,与全国人民一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书写辉煌。

“我很自豪生活在这个时代,也特别期待今后的日子会越过越好。”杨五玉说,“欢迎大家来观看我们的《大地颂歌》,也欢迎大家来看看今天的十八洞村。”

来源:新华社

编辑:廖浩宇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时政
  • 社会
  • 民生
  • 部门·株洲
  • 区县(市)
  • 教育
  • 医卫
  • 乡村振兴
  • 财经
  • 房产
  • 红观株洲
  • 图片
  • 视听
  • H5
  • 活动
  • 公示公告
  • 问政株洲
  • 红网论坛
  • 记者文集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株洲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