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0月29日上午,尽管不是周末,河西湘江风光带依旧人气满满。人们在游步道上跑步、散心,沙滩上有孩童撒欢疯跑,树林间、草地上,有人席地而坐,烹茶读书、鼓瑟弄弦,享受闲暇时光。
“现在这湘江水多清、空气多好,待在家里不出门是浪费,现在有事没事就出来溜达,生活滋润得很。”风光带的凉亭里,正同一帮老伙计吹拉弹唱的李春波说。一位普通市民的切身感受背后,是株洲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与恒心。
株洲是一座典型的老工业基地,曾是国家“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投资建设的地区,素以江南工业重镇著称,诞生了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290多个“第一”,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株洲虽因工业而兴,但也因工业而困,长期沿袭粗放型发展模式,给城市带来严重污染,“天上灰蒙蒙,地下满地尘”这曾是很多人对株洲这座工业重镇的初始印象,烟囱林立,光城区就有烟囱500多根,酸雨频率高达79%,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被戴上“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的帽子,市民反应强烈。历经污染之苦,株洲更能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株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四战两行动”为总体部署,以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之路,成功实现稳增长和优环境“两不误”,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等,其中今年成功创建“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实现了从传统工业城市到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的华丽蝶变。
“一减一增”,创新绿色发展机制
生态环境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方式的问题。株洲始终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积极创新绿色发展机制,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发展方式变绿、发展质量变优。
“减”。在全市域大力度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冶炼、化工、煤炭、钢铁、建材等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大幅退出,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670家、畜禽养殖场1553家。特别是,以壮士断腕、背水一战的决心,奋力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一举将包括株冶在内的261家企业全部关停退出,2019年分别为湘江减排化学需氧量、氨氮1800吨、190吨。清水塘老工业区通过“伤筋动骨”换来了“脱胎换骨”,成功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也由曾经的“五颜六色”回归了本清,实现了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一座生态文化科技新城正在拔地而起。2019年,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获国务院真抓实干通报表彰。同时,坚守“三条红线”,严把环评审批关,严禁“两高一资”项目上马,2018年以来全市否决不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项目90个,涉及投资70亿元。
“增”。以环境质量大幅改善为机遇,株洲坚持优势优先发展,全力打造中国动力谷,构建了具有株洲特色的“3+5+2”(轨道交通等三大优势产业,新能源等五大新兴产业,陶瓷等两大传统产业)现代产业体系,一大批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持续涌现,新动能加速培育。同时,株洲坚持产业集群发展思路,实行链长办、产业协会、企业联合党委“三方发力、同频共振”工作机制,中国动力谷十大产业、16个产业链快速成长。近5年株洲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引进企业1126家,签约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673个。实施节能技改,推行绿色制造,累计实施节能技术改造项目322个,推动241家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自主审核,获批国家绿色制造专项11个,省级绿色企业(工厂)26家。特别是,2019年在近300家企业关停的背景下,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增幅达7.9%,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8和0.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在全省第二个跨越200亿元台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2%,增幅居全省第一。中国动力谷十大产业增长16%,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5%,万元GDP能耗下降11.58%,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1.6%,中国动力谷挺起株洲发展脊梁,成为中国制造的新名片,绿色发展方式成为株洲发展“主色调”。
“一奖一罚”,创新生态文明参与机制
株洲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积极创新生态文明参与机制,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
“奖”。株洲及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体系,制定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实施方案》、《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先后成立市环保委、市生环委,新组建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统筹协调,形成市区联动、部门协作、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系,出台了《株洲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等文件,在全省率先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纪检监察重点内容、纳入绩效考核体系、纳入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从2016年起,每月对县市区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排名,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进展情况进行考评、通报并向社会公布。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及时出台《株洲市公众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奖励试行办法》《株洲市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保护条例》等,完善公众参与方式,全面提高全社会参与环保的积极性。
“罚”。株洲始终保持对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积极创新监管手段,亮出生态环境工作的“铁齿钢牙”。创新了管理体制,2014年原环保部在株洲试点构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格局,2019年又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将市两型办、创建办、河长办、湘江办“四办合一”组建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实现了从“多头管”到“统一管”转变。创新了监管机制,2018年在全国首创性运用“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模式,通过“电力大数据”排查违法生产的“散乱污”企业,并严厉打击,同时对高排放企业的环保设施单独加装智能电表,建立互联网24小时实时监控平台,有效遏制了违法生产、偷排现象。株洲“电力大数据+环境监管”模式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高度肯定,并在全国进行推介。创新了联合执法机制,建立了由市生态环境、水利、交通、农业部门轮流牵头巡查执法,市公安局负责执法保障的“4+1”轮值巡查机制,深入开展“蓝天利剑”等联合专项执法行动。近三年以来,累计环境立案525起,刑事拘留26人,处罚2369.7万元。
“一实一虚”,创新污染防治机制
株洲全力以赴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积极创新污染防治机制体制。
“实”。坚持把突出环境问题整改作为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作为改善民生、改进工作的重要机遇,创造性实施“一单五制”工作法(整改责任清单、书记市长交办制、市级领导包案制、层层落实责任制、整改进度定期报告制、责任追查追究制),对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实施动态管理,全面加快问题整改进度,集中解决了一批环保“老大难”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及时回应了群众关切,提升了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央、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均达到上级要求的目标进度。同时,在全省开创性地将第三方评估方式引入到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中,委托第三方评估机构组织专家对已上报完成的环境问题逐一重新核实评估、查漏补缺,确保问题真改、改到位。累计评估项目873个,督促再整改145个。
“虚”。株洲突出全民参与,走草根路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使生态文明理念更深入人心。通过在全省率先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意见》,并在全省率先完成“四严四基”试点任务,为全省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制度体系的建设探索了路径、打造了样板,获得国家生态环境部肯定,典型经验在全国推介。先后承办全省、全市“6·5”环境日主场活动,全方位、深层次展示了株洲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形成了《蝶变》、《生态文明之歌》、《光荣与梦想》等一大批极具株洲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产品。同时,6月5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推进环保工作要无我无畏无私》,大力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六进”活动,覆盖群众达200万人,并获中央文明办、国家生态环境部2020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十佳公众参与候选案例奖。此外,株洲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称号;在省环保督察“回头看”期间,被上级通报宣传工作成效全省第一等荣誉,群众对生态环境工作的幸福感越来越强,真正形成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人民战争”,践行生态文明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
“一高一低”,株洲生态环境全国变化最大
株洲通过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环境污染也不断“走低”,从曾经的“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向着生态、绿色、宜居城市华丽转身。株洲是全省环境质量改善最大、最明显的地区,在全国也是走在前列的地区。
聚焦蓝天300天,打好“蓝天保卫战”。通过对空气指标“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积极在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五控”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19年的280天,空气综合指数连续六年实现“连年降”。今年1—9月优良率91.6%,同比上升11.7个百分点;PM2.5、PM10浓度改善率双双排名全省第2。据数据显示,株洲空气质量从2013年到现在上升了一百多位,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比较而言空气质量株洲市相对基础很差,但是改善最多、变化最大、变好最快的地区,堪称全国第一。聚焦全域Ⅱ类水,打好“碧水攻坚战”。通过对河流水体 “一条一条”的清,全面落实“河长制”,圆满完成了第一、第二个湘江保护和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并实施了第三个行动计划。湘江株洲段水质由III类提升到II类,今年1—9月渌江水质由III类提升到II类,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聚焦土净地肥美,打好“净土持久战”。通过对污染场地“一寸一寸”的治,全力加快土壤修复、严控新增污染,修复治理土壤27.64万平方米,2018年以来累计完成种植结构调整53.54万亩,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90%以上。聚焦老区换新颜,打好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按照“六年大见成效、十年建成新城”的目标,实施新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清水塘老工业区厂外生态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进“一桥一塘二十二条路”建设,三一石油智能装备园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陆续开工,一座生态文化科技新城正在加速崛起。曾经水体白色、黄色、黑色等五颜六色,空气臭味、硫味、氨味等五味杂陈,以及工业“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的清水塘一去不复返。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获国务院真抓实干通报表彰。聚焦山清景更浓,推进国土绿化行动。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人工造林90.33万亩、无林地和疏林地封山育林137.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11%。聚焦乡村环境美,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治垃圾、治厕所、治污水、治村容村貌、改陋习“四治一改”工作,全市100%的行政村建立卫生长效保洁,82.3%的村建立垃圾收费制度;建成农村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100余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提前达到普及率85%的目标。
现如今的株洲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土净地肥,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之高前所未有。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刘立平
编辑:胡芳z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