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株洲9月10日讯 (通讯员 黄书堂)我曾是一名军人。1983年,刚刚走出校门的我,响应祖国号召,携笔从戎,来到了广西边防前线的“法卡山英雄营”所在部队,开启了我十四年的军旅生涯。从军的日子,我先后参加过1984年的对越炮击作战和1985的科甲阻击战,在战斗中发扬我军攻必克、战必胜、守必固、立必稳的战斗作风,英勇作战,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到嘉奖。1997年我转业回到攸县工商局工作,三年后的2000年,因工商体制改革,分配到攸县市场服务中心工作,先后担任所长、办公室主任、宝悦市场建设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2018年,已是54岁的我,受命担任网岭镇巷口山村驻村第一书记,担负着巷口山村脱贫攻坚任务。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又无农村工作经验,我一时陷入迷惘。为此,我虚心向村干部和群众学习请教,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熟悉村情民情,工作很快有了起色,一季度村里的扶贫工作就获得全镇第一。在驻村的日子里,我团结和带领支村两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强政治学习,严守政治纪律,牢树“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发展村级产业,夯实村级基础设施,这一年全村共发展油茶苗木种植800余亩,席草200余亩,修筑水泥道路6公里,修筑水渠280多米,建起了村委会办公大楼。
同时,我深入贫困家庭,访贫问苦,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想办法、出点子,先后帮助6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帮助21户贫困户实行就业,帮助26户贫困户实行产业链接分红,为12户贫困学子送书包、送文具、送助学金,确保了全村35户贫困户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6%。
贫困户肖爱国全家五口人,全靠其儿媳在村油茶苗木基地打零工的微薄收入及低保补贴维持生计。身患肺病的肖爱国每天除两台供氧机维持生命,还需大量药物治疗。而作为家庭主心骨的儿子肖建武因患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几年来一直宅住在家,脱贫的路越走越艰难。我和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先后多次研究商讨帮扶措施,十多次走访肖建武,进行心理疏导,帮助消除心理障碍。在了解到肖建武外出务工心里特别紧张害怕,我就鼓励他在家发展家庭养殖。
一次次走访,一次次交流,终于融化了肖建武心中的坚冰。6月初,肖建武终于从丫江桥市场购进了320只鸭苗、10只鹅苗,开始了初次创业,后又发展了养鸡。这一年肖建武除养鸡养鸭收入3000余元外,县政府产业奖扶了3000元,全年增收6000余元,不仅家庭增了收,肖建武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也得到了很大改变。通过驻村帮扶,全村32户贫困户实现了稳定脱贫。这一年巷口山村不仅成功摘除了“软弱涣散”党组织的帽子,村里还被网岭镇评为年度先进单位、扶贫工作先进单位。2019年当我离开时巷口山时,支、村两委特将一面“第一书记心系群众、驻村单位倾心帮扶”的锦旗送到了单位。
这一年由于离家远,回家的日子也很少,家中年过8旬的老母亲全靠妻子照护,妻子每天骑着一轮旧电车,风里来雨里去,三十多公里的山路,每天来回往复。为此,妻子被县里评为“攸县第四届道德模范”,被县妇联评为“十佳巾帼英雄”。
2019年根据组织安排,我到联星街道高车头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离家近了,可工作更忙了。由于高车头市场设施简陋,30多年来一直在马路上经营,马路市场不仅严重阻碍交通,影响群众出行,也给上市人员带来安全隐患,改造高车头农贸市场成了我这个驻村书记的主要任务。为此,我深入市场调研,充分利用建设市场和管理市场的专业知识,积极做好市场的规划、设计,主动参与工程监管,科学制定好市场行业布局及招商、招租方案,帮助解决建设资金80余万元。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高车头农贸市场终于在2019年10月份成功开业。市场建成开业,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烦心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国家、省、市多家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同时发展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为高车头村年增收10余万元,市场的建成也为推动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抓好市场建设有同时,紧抓脱贫攻坚不放松,这一年我从单位申请了近3万元奖扶资金,帮助贫困户发展家庭养殖,全村有7户贫困户养起了鸡、鸭和牛,同时帮扶村里建起了“红美人果业扶贫基地”,扶贫基地为12名贫困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增收。晚上,我利用休息时间撰写驻村信息稿件,有多篇上了《今日头条》,其中讲述80多岁的贫困户郭金仔在小儿子病故、大儿子意外伤亡后,毅然担负起家庭责任,种植10多亩水稻,2亩多旱土,帮助别人打零工来培养孙子、孙女上大学事迹的稿件《一对不甘贫困的老人》和贫困户谢落芝夫妇不顾身体残疾坚持养殖麻鸭和外出打零工而脱贫致富的《脱贫路上,落芝不落》等贫困户立志脱贫的典型,极大地激发了贫困户脱贫的内生动力。
2019年高车头村被评为了县先进单位,攸县市场服务中心也被县人民政府授予“扶贫先进单位”,我本人被联星街道评为“优秀第一书记”“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全村村民还给我送上了一面“驻村扶贫尽职尽责,帮助村务为民解忧”的锦旗。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啃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硬骨头。为确保上云桥村脱贫攻坚在省、市、国家验收过关,我和村干部对全村的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残疾户等120户特困群体进行了全面走访摸排。找准贫困群众难解的现实困难,切实做到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全面覆盖,实施点穴作战,点对点帮扶、人对人帮建,对查找的问题迅速进行整改,确保快脱贫、真脱贫、脱真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上云桥村贫困户彭佐国一家三口居住在上世纪70年代的老房中,尽管房屋鉴定为安全等级,可每当刮风下雨,房屋跑风漏水严重,“天晴鸡蛋鸭蛋,下雨大盆小盆”,住房安全成这家人的烦心事。在这次摸排中,像彭佐国这种房屋漏水的困难群体有10户,这些房大多年代久远、瓦料腐蚀,如果仅仅采用简单的检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全面修缮,10户需要修缮资金高达30余万元,对于贫困户而言亦是一个沉重的负担。面对困难,我和村支干部不以事艰而不为,不以任重而畏缩,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在帮扶单位攸县市场服务中心和联星街道的帮助下,10户困难群众的住房保障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
饮水安全是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摸排中,村里彭其仔等5户贫困户饮用的是依田而开凿的明井水,水源极易被田里的化肥农药污染,特别是遇到洪水,水井被淹饮水没有保障。在村干部和我的多方奔走下,在帮扶责任人的倾力帮助下,5条自来水管直通彭其仔等5户困难群众家中,贫困群众的饮水安全得到了解决。“一枝一叶总关情”,上云桥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饮水安全实现了“村清零”“户清零”。
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我最亏欠的是我的家人,85岁的老母亲如今寄养在二姐家中,每次去看望,母亲总是拉住我的手,要我带她回家,我只能偷偷逃离。聋哑的弟弟一人独守老屋,无人照料,更无法帮助妻子照顾家庭,照看孙女。但三年驻村扶贫,让我与村里的干部群众,贫困家庭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当看到困难群众通过我的帮扶实现了脱贫致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时,我觉得值啦!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载着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美好梦想。我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上下同欲、勠力同心,瞄准目标,砥砺前行,就一定能够夺取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
来源:红网
作者:黄书堂
编辑:曹缇
本文为株洲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